经济观察报
日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了《有关开放源代码软件与商业软件知识产权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提出“反对政府直接支持或干预任何形式的软件商业模式”,在业内引发了众多讨论,反应较为激烈的包括中科院倪光南院士提出的“软件专利保护不利于软件业的创新”的观点(见本报11月28日倪光南署名文章《软件专利保护与知识产权风险》),但这个观点一经提出也掀起喧然大波。甚至有网友称这种观点是严重的误导:“如果为了创新而不保护软件专利,久而久之,这个产业也就没有竞争力了。”
国产Linux经过六年的扶持,面临怎样的发展瓶颈?中国的Linux需要怎样的发展环境?这些问题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产业化之痛
据IDC预测,全球Linux市场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将达到350亿美元(其中桌面Linux将达到10亿美元,占3%)。但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调查显示,国内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用户在购买预装了Linux的计算机后,将Linux舍弃不用,私自安装了盗版的Windows。在中国,Linux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被接受和使用。
安全并不是促使中国政府尝试Linux的惟一动力。但令国内Linux厂商们头疼的是,除了少数厂商获得政策优惠和研发资金支持,Linux未能在政府与教育以外的行业普及,也未能建立起Linux的用户群。除了政府采购这一出路,Linux厂商仍需要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产业化,一直是中国软件发展之痛,包括Linux在内的开源软件也不例外。
虽然开源软件为中国软件业发展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中国也出现了多家从事Linux分发、服务的公司,包括中科红旗、共创开源、中标软件、新华科技等。这些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基本实现了盈利,但规模都没超过200人,在跨国公司的冲击下,更缺少抵抗能力。
IDC一份关于中国Linux服务器市场的报告显示,Novell在2005年上半年跃居中国Linux服务器市场头把交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2.9%,而这离Novell发布中国新战略才不到5个月,近五年来一直占据中国Linux市场前两位的拓林思中国和中科红旗被逼退居其后。中国Linux产业的脆弱在2005年展现无疑。新商业模式
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Linux发展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出现过大型软件企业。目前在全球从事Linux的公司中,规模最大的Redhat(红帽公司)也只有800名左右的员工。
Linux只能出现这样的“小规模”企业的原因是,开源软件所使用的软件开发和应用都是基于“开放”和“共享”的思想,与微软等独立软件企业聘用工程师进行产品的开发,并通过专业的市场营销和销售团队进行销售的方式不同。开源软件开发人员将自己的“产品”提交给开源社区,通过“GPL”协议(一种共享协议),开源模式促进了知识共享和交互,而开发者社区,通过集体的智慧,不断帮助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软件企业则将其中比较完善的软件,通过修改和封装,推出自己的软件产品并向用户销售。
开源模式的特点,避免了传统模式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的弊端,也降低了用户的应用成本。除Linux之外,Jboss,MySQL等软件,就是通过开源的方式,逐渐在软件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开源模式也让很多软件企业重新思考他们以“产品”销售软件的业务模式。如IBM对开源社区的参与,微软的开放源代码计划等。在中国,Linux等开源软件的发展也有类似情况。
当中国逐渐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时,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开源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开源软件也需要符合知识产权方面有关法律。业内专家对于倪光南院士提出的“目前在中国,专利的风险是软件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限制对软件专利保护可能对中国目前的状况更合适”的观点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高级顾问陆首群认为,开源软件非常重要,而知识产权更重要。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现在开源软件已经有很多商业模式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与其说开源软件碰到了知识产权,还不如说软件遇到了知识产权问题。无论是软件还是开源软件,都要把知识产权放在重要位置。”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研究报告》也提出“开源软件如果要作为一种商品,必须考虑市场向导,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也就是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符合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准则”。
显然,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模式,似乎也到了需要“升级换代”的时候了。
北京大学教授张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开源软件和知识产权没有本质冲突,开源软件一旦进入商业模式同样也需要市场经营策略,不应排斥共享和奉献,也不应排斥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商业软件、开源软件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软件等多种软件模式的共存,相互借鉴甚至融合,不但有利于软件的技术创新,而且将带来更高的市场效率,并逐步形成可供消费者多种选择的全面的软件市场。
“任何软件产品要长久发展,就必需有遵守知识产权规则和许可证承诺的商业模式。”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杨林春说,“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是由企业在市场中摸索出来的,应该是多样化的。”草根力量
或许,各Linux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减,只是水面之上变换的波纹,而不断庞大和发展的开源软件爱好者和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社区,才是水下正在孕育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高级顾问陆首群特别强调:“社区的创新开发和企业的稳定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开源软件。”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到2004年底,中国共有10871家软件企业通过了双软认证,而在这些企业中,仅有204家通过了CMM认证。而国家对软件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包括国务院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47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等。但是软件产业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合格的软件人才不足。
而开源软件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参与的人员可以直接了解各种开发和应用的方式,并且可以参与讨论,参与开发。对此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软件事业部总经理陈伟则表示:“企业与开源社区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厂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Linux社区不可能健康茁壮成长,没有一个壮大的世界性的开放源码社区,不能带来人才、产品创意与繁荣。”
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社区,如中国Linux公社、Linux伊甸园、Linux中坚站等,中国Linux的软件开发人员,已从很少的数量发展到超过20万人。
计世咨询分析师王书贵认为:“要促进Linux乃至开源软件在中国产生更大的价值,必须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和用户,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利用开源软件,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率,而不仅仅是扶持若干中国的Linux公司。”
从这个角度上说,庞大的工程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的积累,才是Linux或其他开源软件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