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Linux教程 - Linux业界 - 自主创新成国家战略支撑点

自主创新成国家战略支撑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明三 雷中辉

  有两个关键词被一再提起——“转折”和“创新”,在这一次会议上。

  10月8日-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召开。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研究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文件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次五年规划,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有专家认为“十一五”规划使科学发展观得以细化和贯彻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科学发展观”将以更直观、具体的形式出现。

  这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将强调用 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和发展战略,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全面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往“唯GDP是从”的发展路径将被彻底转变。由此,中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大转折,中国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有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中学阶段”。

  而在“十一五”期间,充当发展助推器的将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将成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

  北京报道

  一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哪里?答案是自主创新。

  将自主创新由理念提升到运筹层面,作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这是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颇受关注的亮点。

  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的本次会议上,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党中央的会议上,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还是第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曹红辉博士说。

  由此可见,在中央决策层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

  以自主创新把握经济发展主导权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阶段,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本质上是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说。

  他认为,下一个五年,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突显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科技起重要作用;而现代国际科技的发展趋势也展现了很多创新空间,如果能抓住这轮科技创新机遇,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很有价值。

  值得留意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对自主创新的一番新表述。他在近期视察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由此可见,在中央决策层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

  事实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央高层已经预热许久。自十六大以来,“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新一届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明确的指示与要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九五、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发展上更多地强调高水平高起点,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这一目标出发,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了最佳选择,效果也最明显,但是更多依靠自创技术的中小企业则没有得到政策扶植。”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说。

  这一趋势在汽车、钢铁产业中表现最为明显。造成的结果是,国家排名前列的钢铁企业,其生产线无一例外地全部从国外引进。

  而国内并不是没有自主开发的连铸连轧钢铁生产线,袁钢明在唐山的建龙钢铁公司就见到了一条,是齐齐哈尔重机厂研制生产的,其区别于其它生产线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全部标识、软件都用汉语表示。但同样让他深感惋惜的是,尽管生产线的技术得到了日本同行的赞赏,但只能用于那些资金上受制约、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

  而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主导的《“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努力在若干产业发展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报告特别强调,增加对战略性高技术、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政府投入。

  曹红辉分析说:“此前,我们多次强调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但收效不是很明显。这一次,会议从全局高度把握这个问题,有利于统一认识,在‘十一五’期间对现有各项制度进行全方位改革。”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怎么建

  据相关信息,提交五中全会审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对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协同集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十二字为指导方针,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符合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在一些局部领域实现技术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十一五”规划是我国以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战略主线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科技部已经确定了未来科技发展六个方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把发展 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供科技支撑;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天空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技术,保证公共安全。

  目标清晰了,但怎么落实?对此,曹红辉说:“中国需要一个自主创新的企业群,更需要一个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据悉,这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三是完善军民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组建与产业聚积区、聚积带相关联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成立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我们目前还在草创阶段。”曹红辉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科技竞争是长期的竞争,需要有一种内在机制,有持久的创新动因才能维持。”

  如何维持社会长久的创新动因?曹红辉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保证,首先是制度上的激励,其次是法律上的保障,三是文化上的宽容。

  在8月20日召开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讲话中透露国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她认为,激励创新的政策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国家将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

  同时,还要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和财税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等等。

  企业自主创新的不同道路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自主创新的冲动也来自于同国际巨头的竞争的压力。

  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中国企业遭受了上百次的反倾销案件。仅仅2004年上半年,就有23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2005年的反倾销案件更是层出不穷。

  造成这么多反倾销案件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而仅仅沦为制造大国。“也因为这样,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冲动就来的更猛烈些。”中科红旗总裁赵晓亮对记者表示。中科红旗是一家国产软件 开发商,其开发的基于Linux开源代码的软件及系统,已经在世界开源软件界占有重要地位。

  “今后自主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弱小,因此,国家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倪光南一直非常关注中国自身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他积极提倡政府应当大力支持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和研究,并利用自己的市场造就自己的科技。

  事实上,在越来越多的FDI涌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科技水平却没有相同速度的增长。“对FDI需要有评估,不是有钱投入就好。例如华为投资印度,印度政府就要审查,要审查对它的国家安全,对它的产业是否有利?中国也应如此。如果FDI的结果是消灭中国的品牌,压制创新,就要考虑。”倪认为。

  而在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往往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赵晓亮认为横亘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前面的最大障碍,还是资金,“如果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何去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更不用谈企业自主创新从而保证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了。”

  目前,中国的各大行业中,通信和IT行业因为技术更新迅速,中国同国外技术的差距较小,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中国研制的TD-SCDMA已经成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而近期对于信息家电而成立的家电企业和IT企业对标准创造的联盟的成立,也表明了中国企业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渴望。

  “今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倪光南认为,国家所创造的对于自主创新支持的条件是足够的。目前出现的问题是,跨国公司因为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不断地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这样造成的“人才内流”现象成为本土不可避免的对于核心技术研发力量的丧失。

  而赵晓亮则提出了中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道路:小企业应当更多地联合大企业,依靠大企业的实力来发展自己原始的创新,而大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的课题等大项目来发展创新,但是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弊病,即对新技术新科技不敏感,这样小企业的原始创新就能够补充大企业的缺陷,大企业大额支持可以为技术的创新赢得时间。二者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