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软件的迅速强大,使微软公司不得不改变了它的竞争策略。“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甲骨文,而是IBM.我们同IBM争夺市场的时代正在到来。”在7月于美国举行的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公司CEO斯蒂夫。鲍尔默曾如是说。
面对微软的咄咄逼人,IBM也针锋相对。“‘让每一台电脑都运行微软的系统。’比尔。盖茨说这样的话我一点都不奇怪,但他的这个梦想永远也不会实现。”8月25日~26日在上海举行的“IBM2005开发者大会”上,IBM软件集团市场副总裁Marc Dupatuier先生对记者说。“我认为将来的世界不只有微软,而是一个视窗和UNIX、LINUX共存的世界”。这个共存世界中的所有标准,需要一个平台来共用,IBM软件想要提供的正是这个平台。
IBM与微软即将开始激烈的对决。这是IBM大力发展软件10年所带来的直接后果。而这还只是IBM软件10年的一个侧面。IBM软件10年对IBM自己、对产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近年来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研究标本。
毫不留情地吞吃
10年前的1月10日,IBM宣布:将以前各自独立的软件解决方案、个人软件产品和网络软件部门合并,组成一个集团。这是IBM实施软件战略的正式开始。10年后的今天,IBM软件集团已经成为仅次于微软公司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实体,2004年的收入高达151亿美元。
在IBM软件的快速崛起中,并购起了关键作用。10年中,IBM软件实施了43起并购,耗费估计超过上百亿美元(目前暂未精确统计)。其中,1995年以35亿美元收购Lotus公司、1996年以7.43亿美元收购Tivoli、2001年以10亿美元收购Informix的数据库业务、2003年以21亿美元收购Rational等都是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深远的并购事件。
IBM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林鸿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型并购是IBM软件开始时就制定的策略。“以IBM的实力,自己动手也可以做,但并购可以加快速度,也体现我们的决心,”林鸿昱说,整个软件业都在快速奔跑,“就看谁跑得快。”
“IBM软件通过并购来扩张的策略非常聪明。”CCID计算机软件事业部副总经理陆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说,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成本,可以把其他公司的研究成果直接拿过来放进自己的产品框架之中去。经过并购、整合,最后形成了著名的IBM五大系列软件产品:WebSphere、Lotus、DB2、Tivoli、Rational.
林鸿昱告诉记者,并购哪些企业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IBM软件的发展战略。比如,IBM没有去并购行业应用软件,并购的都是平台管理和平台开发软件。另外,并购还遵循了“填空”的原则,根据软件事业的整体布局,缺什么补进什么,即:首先并购某一个领域的NO.1的厂商来补全IBM的整个软件平台;其次,再去并购一些小厂商来完善这些已经被并购进来的产品。现在看来,IBM软件的并购成长策略无疑是成功的。
蓝色寡头
IBM大力发展软件的10年,正是国际软件巨头逐渐形成“寡头统治”的时期。10年中,并购此起彼伏,尤其是2000年之后,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接下来的几年软件厂商会有更大的集中,会产生更多的并购,软件厂商的数量在减少,但是力量会更大。”Marc先生对记者说。其实,这是业内普遍认同的说法。
并购和整合必然会形成几个软件巨头“寡头统治”的生态。“以后就是寡头竞争。我觉得今后可能只会留下微软、IBM、甲骨文、SAP这四个寡头,或许还包括SUN和BEA.”计世资讯软件事业部主任曹开彬说。
IBM、微软等巨头正在盼望着这种局面的尽快来临,但这对整个软件行业来说或许则是一场灾难。曹开彬对此表现出担忧。他认为,软件本来是一个很有活力的行业,今后恐怕很难再有一家软件公司从小做起然后长大,因为软件寡头已经形成,等你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们可能就会把你收购掉。因此,“寡头统治”会使整个软件行业活力不在,甚至创新不足。
其实,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几家巨头存在,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曹开彬认为,软件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其他行业是形成横向寡头,比如在汽车领域,整车方面会有通用等几个寡头,同时在零配件、轮胎等环节也都形成自己的寡头。而软件行业则是形成纵向寡头,这使得软件行业越来越没有上下游、没有产业链、没有分工,现在不会再说谁是操作系统巨头、谁是数据库巨头了,而是说整个软件行业就只有那么几家巨头。微软、甲骨文等已是什么都拥有了。“也许再过10年,就没有软件产业,只有那几个寡头了。”曹开彬说。
陆渝对此则有不同看法。她认为,软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市场,不仅只有寡头的存在。如果一个小型软件公司研发了一款新产品,但由于自身实力等原因不能把它更好地商业化,这时候选择被大公司并购无疑更能发挥它的价值。
左微软,右惠普
当软件业加剧整合之后,在舞台上表演最精彩节目的就是软件寡头们之间的争夺战了。作为行业老大和老二,微软和IBM软件的对决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当然还包括甲骨文对决SAP等好戏)。
林鸿昱向记者表示,IBM软件与微软的竞争一直存在,因为微软是从个人电脑软件起家,是从下往上走,而IBM是从企业软件起家,从上往下走,双方必然要走到一个交集的地方,那就是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现在,双方又都想进入对方原先的领地,微软想要进入企业服务领域,IBM也想进入使用者端,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广,竞争越来越激烈。
曹开彬则认为,在软件巨头中,和IBM最为相像的是微软。从操作系统、数据库到中间件等各个领域,两家公司基本上都有了,它们将在软件的各种场合上面对面厮杀。只不过,现在微软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Windows和Office系列以及数据库,除了数据库,它和IBM软件直接对决的地方还不是太多,但很快就会爆发全面的激烈争夺。微软的优势是它在操作系统领域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它想要通过操作系统来带动企业服务市场的发展;而IBM则能提供从硬件、软件到服务等一个整合的解决方案。
除了业务层面的直接冲突,微软和IBM软件还在整体策略上背道而驰。IBM坚持开放原则,承接开放标准,而微软走的是专属领域,“就像想要全世界都讲一种语言”,有垄断之嫌。在这方面,双方都相互攻击,从不放松。
“IBM客户机已经有两万台转用LINUX的系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微软系统和办公等软件成本很高,另外就是安全方面的考虑,有黑客、病毒和各种各样的缺陷。”8月25日,Marc先生对记者说。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宋家瑜则表示,就像一个女人不可能一生只用一种化妆品一样,微软不可能垄断世界。
其实,IBM软件与微软最重要的战场将是在网络时代的软件应用。陆渝表示,网络架构平台上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微软很早就突入到以网络为架构的服务上,IBM则从中间件突入这个领域。
除了微软,IBM软件10年也使得它与宿敌惠普公司以及其他厂商之间的竞争态势出现新的变化。最初,IBM和惠普拥有比较相似的软件,如UNIX、中间件等,但后来惠普剥离了软件。IBM与惠普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现在,IBM已经在服务领域确立领先地位,毕博、埃森哲等咨询公司成为它新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惠普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则急剧下降。但是在系统服务和硬件等领域,惠普依然在紧紧咬住IBM.
随着IBM软件的壮大,它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因为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大而全”的公司。这不仅是IBM自身的变化,也使产业环境发生改变,许多公司受此影响。
导师、压迫者、合作者?
IBM大力发展软件的10年,也正是国内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的10年。IBM成了许多中国企业的“导师”,它由硬件到软件并最终走上服务的发展道路成为众多IT企业学习的榜样。
但是,现在看来,IBM自己成功了,而它在中国的诸多“学生”并没有成功。联想、神州数码等都一直想发展软件战略,但至今只能徘徊在硬件、分销等低端区域。犹记得,联想在2000年已经规划未来10年软件服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70%,但今天它几乎从这一阵地完全撤离。
国内的IT企业已经被挤到产业链的底端。在一些人士看来,这与跨国巨头的挤压不无关系,是国际巨头挤压了它们向上的发展空间。因此,IBM既是中国IT企业的老师,也是压迫者,它的角色充满意味。
曹开彬则向记者表示,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跨国巨头的压迫,而是与国内IT企业的发展阶段、公司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等问题相关。比如,联想最终放弃服务,这与联想自身的积累有关,它的能力也许还没有达到做服务的程度,它还不能在整体上去与IBM竞争。另外,国内的大环境也还不是很好,国内客户对软件、服务的价值认可有限。所以,国内的IT服务公司很多并不挣钱,财务上的压力让它们不能坚持。向国外公司学习也不能简单地模仿。
但是,国际巨头抢占高端市场的趋势,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国内IT企业将永远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国家和相关企业是否应该对此有所考虑?
陆渝表示,在平台软件方面外资公司目前占据绝对优势,大型机、高端应用等方面中国还没有哪一家公司能与它们可比,在短时期内,中国的基础软件也难以有很大的突破。但有幸的是,国家在这方面一直支持国内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不可否认,跨国巨头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很大推动,比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它们就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对本土软件行业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林鸿昱表示,IBM与国内的IT企业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比如,IBM和神州数码就有很好的合作,神州数码在行业应用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但它缺少软件平台,IBM则可以提供。
另外,曹开彬表示,国内IT企业还应将眼光放远一些,应该考虑到网络时代的软件应用模式,否则现在埋头苦干,但等到修成正果的时候却发现营业模式已经改变,“天地变了颜色”,自己落伍了,那将是更悲惨的境地。毕竟,微软、IBM软件等已经在为网络时代的软件应用服务未雨绸缪了。
(作者:文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