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成为互联网的第一传奇,它代表了互联网精神:自由、开放、创新、共享。Linux掀起了开放源代码软件(OSS)的新浪潮。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实现性能的指数式提升;利用群体的力量平行消除软件缺陷;二进制代码会衰亡,但源代码会永生,实施商业软件公司所不可能具备的平行开发和广泛传播。当然,也存在着管理成本和机构用户信任度等问题。但开放源代码也成为一大趋势。继Linux风行之后,Netscape将Mozilla源代码开放,使浏览器技术免费传播;服务器软件Apache也在沉寂多年后,呼啸而出,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越过NCSA的httpd成为互联网的第一服务器软件;PC之火的点燃者Apple也积极加入这场新的浪潮。
开放源代码软件在短短几年内就达到了“商用级”的质量和水平,使得传统的市场垄断者——微软坐立不安。从微软针对Linux的内部备忘录(详细请见拙作《起来》一书)上可以发现,作为封闭源代码软件(CSS)的最大受益者,微软的内心已经恐慌。他们将全力以赴试图扑灭这场大火,以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
许多人认为,Linux创造了新的传统。实际上,Linux只是唤回了业界久违了的PC精神,是PC精神的又一次发扬。因此,要了解Linux,就必须回到Linux精神的根子上——早期的PC时代。
在堆积如云的书籍和众口一词的说法中,都说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创造了PC产业。事实上,他们在PC产业腾飞的初期,的确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是,PC业的真正缔造者却是众多无名、无财的计算机业余爱好者。
在60年代末大规模的反战浪潮中,有一群穿牛仔裤、听摇滚乐的小伙子,怀着“卷起袖子,为自己做一台电脑”的狂热念头,走到了一起。他们成立民间团体,办起自费刊物,互相通信交流,互相传授技术心得,互相代购元件,互相开办巡回讲演,掀起了研究个人电脑的热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家酿(Homebrew)俱乐部”。他们不为正统人所接受,崇尚“将电脑还给人民”的目标。他们厌恶赤裸裸的商业,就为着一台“属于个人的活生生的机器”。
他们成了早期PC最主要的创新者、制造者、消费者、发明者和倡导者。无论是最早的Altair 8080,还是早期的Apple I,以及盖茨的Basic,都在这里汲取创新思想,在这里经受检验和提高,在这里得以传播和扬名。正是他们的智慧和追求,使PC业破土而出,并成为推动PC业早期发展的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家酿俱乐部”,没有这些痴迷的计算机业余爱好者,就不会有早期的PC事业。今天的PC业也绝不可能如此景观。
更主要的是,大家都主张开放,向所有人免费传播软件代码和内部运行情况,使程序员和外设厂商能创造出兼容产品以扩大市场。业余爱好者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到计算机业,使计算机体系设计公开在当时成为一种理想。当时人们各编各的程序,都以为不可能去买别人的软件。而且他们编写程序与其说是为了使用计算机,不如说是显示机子的能耐。包括DOS之父基尔代尔和早期的盖茨、艾伦,其工作更多是体会创造的乐趣,而不是去追逐滚滚的财富。
但随着技术发展,必须让计算机由玩具变成工具,必须为计算机编写更复杂、更有用的软件。于是原先由业余爱好的程编很快变成了真正的商业机会。而盖茨无疑是最早意识到这个商机的人。他开发出第一个用于微机的Basic语言。他是第一个提醒人们重视非法复制问题的程序员。
1976年1月,盖茨发表了那封著名的“致计算机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信中指责他们对他的Basic广泛非法复制的行为,并称这样做的人是贼。这封义正言辞的信,成了软件产业的宣言,也成为未来微软发展的旗帜。
实际上,正是比尔?盖茨最早确立了软件业的游戏规则。而且此后再也没有什么人能够修改他的规则。这就是微软为什么成功的秘诀。因为它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最主要的游戏者!
盖茨对软件业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但是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导致规则的漏洞百出。比如当时盖茨的抨击对爱好者们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当然明白他劳动的价值,也需要盖茨的软件让机器更好地工作起来。但他们对盖茨将小小的Basic语言标出500美元的天价更加不满。人们看不出这个与硬件价钱一样的价格究竟有什么道理和依据?然而,从此以后,软件业的规则没有更强的人能够修正,20多年来,盖茨就用他自己的定价策略和市场逻辑主导了整个产业。没有人能够对这套规则提出质疑。尽管,最初的基本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Linux来了,它不可能压垮微软。但是它带回了失落多年的传统,带回了软件业久违的理想。它形成的力量会促使微软反省自己,调整自己。Linux不是自由女神,不是要为软件业建立一个自由免费的“乌托邦”。但它会对现有软件业的不公正产生最直接的冲击。为软件业重新注入公平和合理的精神,重新注入活力、激情和创新。过去,微软主导了软件知识产权的话语权力,造成了今天知识产权和产业现状的畸形状态。Linux来了,它将汇集起所有对现行体制的反抗和不满。我们欢迎它,就象欢迎一位久别多年的老朋友。
——摘自: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