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有着880亿美元身价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正在进行其经营历史上最激进的一次转变:从专利性的系统向开放式的计算机系统转变。IBM的未来命运正处在危急关头,也许,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未来也处于危机之中。
蓝色巨人要“开放”
眼下,到了2001年,经过首席执行官卢·格斯特纳的精心策划,IBM又进入了良好的战斗状态,回来欲重振雄风。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格斯特纳正在施行的是IBM公司77年历史中最激烈的转变——对专利封锁的运作模式提出质疑,并且热切采纳开放式的计算机系统。
在IBM公司内部,这一转变措施得到了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有远见的领袖人物艾尔文·拉达维斯基-伯格的拥护,也得到了格斯特纳的强有力支持。如今,开放式计算机系统已经成了蓝色巨人未来命运的焦点。现在公司支持开放式系统,如Linux操作系统和Apache的Web服务器,这些系统是IBM没有控制,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是IBM根本无法控制的。
的确,正是因为了没有控制,没有了专利封锁的那一套,才使IBM的战略具有了革命性。IBM的计划是建立普通的、开放的计算机平台,基于这一平台,IBM可以销售它的高端硬件产品、“中间件”、应用软件以及一些复杂的技术性服务,所有这一切都会是有丰厚利润的。
当然,那也并不意味着IBM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专有软件。它仍将继续开发自己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并将结合或匹配从Linux到Java到Apache到XML等其他的开放式计算机程序和标准。因此有专家指出,格斯特纳实际上是在采取某些技术保护手段,因为这样,IBM即使独立于那些技术也能胜出。
让我们来看看最普通的例子:因特网。因特网不是产品,而仅仅是使用普通符号的协议而已,因特网不属于任何人。通过任何一台电脑就可以接入的因特网,其实只是一个开放的计算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交流,公司可以提供赚钱的产品和服务。
而像Linux操作系统和Apache的Web服务器这样的软件就如因特网,不属于任何公司,其实就是一片公共领域。像太阳微系统公司控制的Java这样的产品,是适合开放的计算机世界的,因为这些产品可以使计算机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无论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XML是一种通用语,用它来标示数据可以使得以web为基础的信息更加容易分类和检索,是开放式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素。IBM已经成了这些开放式计算机系统先行者的坚定追随者。IBM的目的是,把开放式计算机当作一种手段为人们提供像因特网提供的那样顺畅的交流,并将之应用于商业计算机。尽管其他一些公司也向这个方向靠拢,但没有哪一家会像IBM这样受影响之深,也不可能像IBM这样引人注目。IBM在开放式计算机上的成功或者失败都将影响公司的未来。也许还可以说得更重一些,那就是IBM的成就或者无功可能决定整个计算机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花大力 投巨资
IBM对待开放式计算机可谓是严肃认真的,最近,公司决定在今年内花费10亿美元扩大Linux操作系统的运用。在2000年的网络公司股市泡沫中,Linux可说是有着突出的位置。狂热的投资者们相信,Linux将成为下一个微软,以致于一些靠Linux起家的新兴公司如红帽公司(Red Hat)和VA Linux,都成了当年最热门的初始股。
然而,不幸的是,Linux从来没有能够成为微软桌面操作系统真正的竞争对手,因为Linux是免费的操作系统,靠Linux起家的公司还难以向投资者证明他们能够真正赚钱。结果,他们的股票很快就骤然下跌了。
不过,不要把靠Linux起家的公司和Linux操作系统混为一谈,因为Linux操作系统在商业计算机领域内也表现不俗。事实上,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在计算机服务器类里面,Linux是2000年增长最快的操作系统。
对于IBM以及别的也正在试验开放系统的公司如康柏和惠普而言,Linux为开放式计算机平台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Linux是1991年由芬兰大学生莱纳斯·托瓦尔茨开始开发的。托瓦尔茨是一名Windows操作系统的怀疑论者,但他支付不起Unix工作站的费用。利用Unix作为范本,他搞出了一个可以在廉价PC机上使用的压缩版本。
托瓦尔茨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了几名软件程序设计志愿者,通过因特网继续开发Linux。这样的开发是只有公开源代码让大家都看见才能进行的。开发的结果就是成就了一套公开源代码的软件程序,在因特网上可以免费获取,而且任何人可以修改源代码,以使系统能够运行得更好,只不过任何修改也都必须公开。
IBM为什么会转向Linux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近10来年来,IBM在操作系统上的成功大打折扣了。IBM的OS/2 是一套PC机上的操作系统,原本是设计用来挑战微软的Windows系统的,尽管受到评论家们的好评,但是在消费者的接受度上却难以跟微软的Windows系统相匹敌。Unix的IBM版本称为AIX,尽管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却失利于Unix的太阳(Sun)公司版本Solaris。还有大型主机操作系统OS/390,可那只是主机的操作系统。
IBM的研究室是1998年开始认真关注Linux的。技术人员都迷住了。到1999年年中,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决定对Linux进行两项研究。他们首先检查了Linux能否变成大容量类的软件来继续吸引更多的开发者。第二项研究Linux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表现,那是IBM公司的强项,也是拉达维斯基-伯格的特长之一。
答案很快出来了:前沿消费者要的多是Linux,这代表了计算机行业的一个巨大变化,这是一场真正的运动。“Linux是越来越受欢迎了,用的人也越来越多,”惠尔浦公司的信息技术副总裁吉姆·黑尼说,“因为它费用低,运行速度快,还是开放式的。”今年除了投入10亿美元用于Linux开发以外,IBM还将在未来3年内投资3亿美元,用于跟Linux相关的培训、教育和咨询服务。到目前为止,这些事情还都只有一些小公司在做。
着眼长远 还是为了赚钱
IBM公司不仅将红帽公司(Red Hat)的Linux版本捆绑进自己的系统,而且也已经跟红帽公司签了合同,由红帽公司提供服务与支持。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一切会延续多久。“也许到头来,我们可以和IBM合作,让他们去开发市场,或者我们难以合作了,他们会自己干自己的,”红帽公司的副总裁莉莎·沙利文说,“但是,他们觉得自己能从专利的角度拥有Linux吗?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拉达维斯基-伯格决心要让IBM给Linux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年,位于俄勒冈州比弗顿的Linux技术中心将招募200名软件编程人员,主要就是编写与Linux相关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拉达维斯基-伯格说,因特网和Linux要远远大于IBM。
IBM并不期望Linux能够占领计算机系统所有的高端市场,短期内也不可能对微软的桌面操作系统有什么挑战和冲击,但是,IBM似乎是注定要在某些快速增长的热门领域里赢得地盘的,如Web服务器,支持无线应用的服务器,存储硬盘和媒体流。随着Linux销售的逐步上升,IBM试图在整个IT市场上从太阳微系统公司和微软公司手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尽管是有几分冒险,但IBM公司还是采取了一项明智的战略,试图击退微软和太阳公司,再度以无可争辩的“计算机王”面目重现江湖。事实上,IBM依赖这样一个事实:它能承受得起操作系统的竞争而它的对手不行。的确,微软公司的经济前景很大程度上依靠软件产品,如新的商用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因此微软是属于专利模式的。太阳公司也算是专利模式,但也许在程度上跟微软比要差一点,Solaris是专利性的,但Java却是开放性的。
尽管太阳公司对Linux是不屑一顾的,但还是在价格上受到了来自Linux的压力,太阳公司目前在某些情况下会近乎免费地派送Solaris。而微软公司对Linux一开始就有几分紧张。今年1月,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说,“Linux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微软公司的另一名高层人员詹姆斯·奥尔欣也宣称,开放源代码的行为对软件的创新是一种威胁。奥尔欣及其支持者们认为,公开源代码使得原本可以获取高额利润的软件失去了获利的可能,从而也就挫伤了软件开发者的积极性,因为开发者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转化为金钱。
2001年,IT业要真正走出低谷看来并不容易,但IBM公司还是会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开发Linux和其他开放式计算机系统。不过,正像Gartner公司的副总裁乔治·威斯所说的一样,IBM公司涉足开放式操作系统不是为了行善,而只是着眼长远,以便今后更好地获取利润而已。
摘自:http://linux.chinaby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