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个人的一切。”
—— 火箭科学家钱伟长院士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明】 “东林书院”对联 (江苏 无锡)
(邓拓,《燕山夜话“事事关心”》)
关于“独立思考”的一个故事
在上一篇文章,我谈到“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这里,让我讲一个关于我是怎么样“认识”钱伟长教授的故事。
那是在我读高中阶段发生的事。我喜欢翻看我父亲保存着的许多发黄的资料,有一天,我看到了科学界“反右”期间的一篇报道,讲述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的“右派言论”。下面是其中的一项:(大意)
“钱伟长说:‘我们不能照抄苏联的水力发电站的水轮机设计,因为苏联的水力资源大多数是低落差、大流量,而中国西南部富有的水力资源的特点是高水头(落差)、小流量,因此,从水轮机叶片的倾角到其他一些方面的设计都要针对中国水力资源的特点来考虑。’”
不幸的是,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六年,中国都在努力消除这种独立思考的意愿与能力。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远远未能完全从这种先天的打击中复原过来。缺乏独立思考,就是思维上的残废。
WTO之后:每天还是二十四小时
为什么要说“每天还是二十四小时”,请读一读下面的这段《通信信息报》的 “编者的话”:
“当然,从“入世’逐步开放市场到全面开放竞争时期,我们还有一个长达二三年的调整适应期。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来思索,来调整,共同解决好迎接挑战、把握竞争这个严峻的课题。”
——《编者的话》
(对《中国电信业直面WTO冲击》一文的按语)
中国加入WTO了,但地球还是以同样的速度运转。因此,从根本上说,如果我们的思维不改变,世界还会是原来的样子。
从这段《编者的话》中的“还有”、“长达”、和“足够”这样的一些词语,就可以令人感受到“胜似闲庭信步”一样的气定神怡。“危机感”与“紧迫感”并非是每一个人的感受。
因此,只有非常清楚地明白大环境与自身的状况,才可以明白为什么要奋斗、才可以全力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奋斗。加入WTO的这个时刻,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检讨与思考的机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就WTO之后中国信息产业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交流。它们涉及:国家、政府、竞争、合作、市场产品、服务、法制、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技术、电信、互联网、软件、硬件、Linux、微软、媒体、和事业与价值。远远称不上是深入的探讨,而只是一些片断的鸣声。
血腥搏斗已经开始
感谢《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宋繁银给我们报导了下列两条新闻:
《印度软件抢滩中国》(11月22日)
印度孟买的软件新星ZenStar的中国之路,...几天前,ZenStar与本土的汉普咨询,在香港合组了一个对半持股的软件公司,匆匆组建了一支向纵深的中国市场悄然掘进的小分队。......汉普这样的咨询公司,则打算以"咨询"的名义,狙击IT公司过分的"捞过界"。尽量地向IT靠拢,慢慢地已经成为咨询业的必需。汉普,急于要做的,便是赶上电子商务、ERP的大潮,找到一个立即便可撬动市场的新支点。
印度人的软件才华,或许正是汉普可以凭藉的一股新生力量。既然印度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人才,为什么不将他们国人的能量,释放在飞速"e化"的中国?
......印度软件业,是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在几大印度软件巨人的全球化视野中,中国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ZenStar之前,印度软件巨舰Wipro早就在上海设立软件开发中心,为其跨国公司提供本土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本土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则从相反的方向靠拢印度,在印度设立软件中心,直接利用印度的软件人才,拓展本土市场源源不断输送软件弹药。
印度软件业,经过媒体的轮番曝光,其过人的实力,已是尽人皆知。像ZenStar这样的印度公司,海外软件工程(OSE),一向玩得炉火纯青。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支离破碎,根本就无法消化过剩的软件才华。拓展海外市场,几乎是印度软件巨头们,唯一可能获得的生存空间。
这样棋逢对手的印度公司贴身拼抢,用友、金蝶、浪潮、东软这些本土公司,也许会真正学到国际化的核心要义......
《软件巨头中国"打擂"》(2001年11月20日)
2001年中,PeopleSoft 接连发布 PeopleSoft8 SRM 供应商管理软件、
PeopleSoft8CRM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将企业软件送上因特网的起飞平台。
"2002年,我们的目标市场,将会是中国......"
"e化"中国的大好时机不容错过。负责中国区业务平台的(PeopleSoft)香港公司,...一年当中从4个人增加到40个人。...将亚太区增长的驱动器安在了纵深的中国市场。在资源方面向中国倾斜,亦是不在话下。
根据一项野心勃勃的扩张构想,PeopleSoft 年底将在北京成立第一个办事处,明年初正式开张,向处于“信息饥渴”的本土企业,售卖 PeopleSoft8这样一线的企业软件,与"垄断"高端市场的Oracle、SAP一比高下。
......数据库巨人Oracle几个月前刚刚庆祝完开拓中国市场十周年。在高端的客户吃得差不多之际,Oracle的sales越来越多地出没于中小企业集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SAP,虽然来得不算太早,但其"灯塔计划"的推进,却是大获全胜。与Oracle一样,SAP亦是从最高端的客户吃起,逐步向中、低端延伸。而在低端,以"本土化"为口号的用友、金蝶2001年也在引领本土企业软件"转型",从局处财务软件一隅,多方位开拓,力图演变成类似PeopleSoft这样的"全能选手"......
......随着PeopleSoft、Siebel这类"新晋"巨头的加入,本土企业软件市场的格局注定会悄悄发生变化。"e化"中国,明显加速。在因特网的平台上,软件巨头们的擂台赛,注定上演。
(以上引文,均自《南方都市报》宋繁银)
而另外一则消息,《微软全面展示.NET企业应用解决方案》(2001年11月15日赛迪网),则向我们显示了,在桌面操作系统、办公套件和互联网浏览器等方面完成了垄断大业的微软,在向中国推出了它的新型网络垄断武器 Windows XP 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就立刻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的全面进攻。微软在去年6月22日宣布它的 .Net 战略的时候,就正式开始了它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对全世界一切可以连接到 Internet 上面的市场的垄断。
“2001年11月14日,以推动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帮助企业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和机遇为目标的“2001中国企业IT应用论坛”在北京召开。微软(中国)有限等国内外20余家应用软件开发商参会并同期举行企业应用解决方案展,向参会的国内企业用户全面展示了基于.NET企业服务器及Windows服务器平台的面向各个行业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
...微软公司与国内外超过20家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商在论坛的同期举行了企业应用方案展。......这些解决方案囊括了现代化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新型的移动方案在零售、地理信息、交通的应用、商业智能、企业应用整合、电子政务等众多内容,涵盖了金融、电信、政府、交通、能源等关键应用领域。 (责任编辑:Donna) ”
中国信息产业中的软件、硬件、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等方面,并不像电信行业一样,受到“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仅限合资模式、合资额度有上限”这样的中国加入 WTO 条款的保护,因此,血腥的搏斗已经开始。
“没有保护”,是福还是祸?大家都知道,往往是“越受保护,越不争气”,但我们的软件和硬件行业能够挺得住吗?
中关村的危机 “乳酪综合症”
在《中国信息业:危机与契机--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一文中,我认为在“全球同步衰退”的大气候之下,以中国的底子薄、基本经济结构(包括市场秩序)的严重不健全、法制的不健全,将很难保持“局部有阳光”。
没有想到,就在过去的十天之内,从媒体上读到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信息业所面对的严峻局势的消息。《冬天来了,软件怎么活》、《转型能否挽救IT企业》、《“泡沫”破灭 IT业何时才能走出困境》、《中关村的冬天降临了吗?》、《中国信息产业:是萧条还是洗牌》、《中国IT走近萧条?》、《中关村裁员现象》、《人力需求萎缩 裁员风暴袭击中关村》、《联想成为被攻破的最后堡垒 透视中关村裁员现象》、《IT经济疲软 中关村冷清》、《中关村裁员风潮里的奶酪情结》,......。
中关村就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据说,现在中关村正狂热流行着一本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小册子,谈论“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而其中的一句名言是: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
但愿,这并不是这本小册子中的唯一的“锦囊妙计”。
事业的成败,决定于它的根本内在的东西,如果不改变产业和企业的领导团队的思维方法,无论怎么“转型”,就算是转到别人成功的模型上去,也还是少不了会在竞争当中失败。
国家
在一两个月以前,中国的 IT 业界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冬天”的气息,也许还指望着 WTO 一声锣响,就能演一出更精彩的戏。
农业、汽车工业、和其它的一些产业入世以后会立刻受到大的冲击,中国的失业人口会增加,但 IT 行业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这曾经(!)是大家的共识。
然而,“全球同步衰退”完全改变了战局,很简单,大家都涌到中国这块还能“保持 7% 以上的增长”的大市场上来,赚取利润,并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就业机会”。残酷的事实是,对于中国将有多少人失业,将会造成怎样的社会不安定状态,那并不是外国公司的董事会在议事日程中的讨论项目。
也许,不久以后,大家就会发现印度不再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度,大量野心勃勃的、从美国经济衰退中失业的印度大军,将会出现在中国 IT 行业的各个角落。
现在,大家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我要在题头引用钱伟长院士的那句话。
包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讲演在内,朱镕基总理在访美时多次讲到有关中国替“耐克”公司加工球鞋的一组数字,大概是:一双几十美元的球鞋,中国赚到的加工费只有几十美分。这也许是为了告诉美国人,他们之所以能够享受廉价商品的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数字,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就是这样几十美分、几十美分地积累起来,我们得花费几十亿美元、几十亿美元去购买利润额很高的“波音”飞机之类的产品。
后来,又在《光明日报》网站上读到了一篇回忆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历史的文章,提到如果没有延误和错误的决策与干扰,如果没有部委和地方的争斗,中国今天起码可以制造很好的支线客机。在丢弃了自己的客机发展计划之后,中国曾经指望与“麦道”(MD,麦当努.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联合发展一百座支线客机,然而这个计划被后来收购了“麦道”公司的“波音”公司枪毙了,理由:“不符合‘波音’公司的利益。”
这里,我谈到了航空工业。有读者给我寄来电子邮件说:在我谈IT的文章中(《中国信息业:危机与契机--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对能源问题的思考实在离题太远”。
我的本意是,对能源问题与对 Linux 问题,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独立思考,从多方面(思维方法与社会效果)来看,都有着微妙的内在关联。“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态度,往往令我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无独有偶,11月13日《纽约时报》报导美国总统布什下令要把美国的战备地下油库灌满。这种储备将使美国能够在没有石油输入的情况下,保持美国正常运转五十三天。1996年的时候,有个所谓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不可能用武力解放台湾,因为他估计中国只有三天的应急石油储备。)
加入世贸了,经济与全球接轨,还存在“国家”这个概念吗?只要在行动中着眼于全球范围,胸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吗?
不要看不到,一些叫喊经济全球化最起劲的国家,却也同时在考虑如何千方百计减慢中国的发展速度,要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有巨大需求的市场,但控制着不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些人,有着非常清晰的国家利益的概念。
我希望,靠做球鞋、织毛线衣、装配PC赚钱去买飞机、CPU这种经济模式不要成为一种“心安理得”的、永远的“补缺经济”定型。
在上一篇文章,我引用以及赞同了“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所提出的:“不应盲目扩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内需,促进内贸,高度重视国内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战略思想。(见《人民特稿:911与入世对我国经贸战略的影响》10月31日,“人民网”)
我想,这也应该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没等到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发国内市场,现在全世界也都来抢夺这块市场了。
有一种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强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行“补缺经济”。强调只用“产值”与“税收”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安全,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此外,“补缺经济”、“替人打工”应当是一种过渡的手段,并且必须注重国家的长远利益,不要变成为“垃圾场经济”(引入低水平淘汰技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及不要变成为“替别人当经济周期的季节工”。
国家应当在在任何时候都有清晰的经济战略,只有这样,各行各业才能方向一致,致力于为最大的国家利益而努力。
祖国是要靠大家去爱的,没有国家的整体强大,成为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场,也不会有某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入WTO以后,IT产业要面对残酷的竞争,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之外,必须全力协助其他的行业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本文未结束,请大家稍后继续关注!)
(版权为作者雁鸣所有,链接、转载或复制请与作者联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原文参见:Chinabyte-硅谷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