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有廉价、自由与开放的特性,这是它与微软竞争的主要优势。在服务端、嵌入式系统Linux已成为了主流。而在桌面上,Linux还未占据重要地位。一些Linux公司破产倒闭,部分上市Linux公司股值大幅滑坡,不少评论者开始质疑Linux走向桌面的可行性。
但是,市场对Linux桌面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其一,Windows的垄断性高价对许多用户来说是一种负担,人们盼望有廉价替代品;其二,微软企图控制用户的倾向让人反感;其三,众多软件厂商在Windows平台下没有与微软公平竞争的机会,发展严重受限;其四,Windows的安全性让一些用户难以放心;其五,各个国家有发展自己独立信息产业的意愿。
潜在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市占率,Linux向桌面扩展的努力还没有多少成果,Linux桌面真的失败了吗?
不!笔者经过研究后认为:继成功在服务端、嵌入式系统站稳脚跟后,Linux将开始加速向桌面进军!
(一)Linux桌面迅速成熟
Linux在桌面暂时的失败我想至少有以下技术原因:
1. 没有好用的浏览器。现在上网对许多人来说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以前在Linux上广泛使用的Netscape4.x本身浏览效果很差,在许多网站为IE优化的互联网上可谓是处处碰壁,使得一些Linux用户不得已又回到了Windows。
2. 没有做好与Windows共存的准备。当前桌面是Windows的天下,用户对Windows的依赖很深,只有极少数用户有可能将自己的系统全部转向Linux,Linux桌面要想发展首先要能够在与Windows的共存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3. 桌面环境不是很完善。
4. 高质量的桌面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缺乏,比如开发环境和办公环境可用性不太高。
5. 易用性需要提高。
【Mozilla,通向自由世界的桥梁】
Mozilla的起源要追溯到1998年,Netscape在那场著名的浏览器大战中失败了。为了继续战斗,Netscape开放了自己的源码,创建了Mozilla计划。
Mozilla不是Netscape的简单改进,它的目标是要发动一场浏览器领域以外的“编程革命”。这是一个在Netscape基础上彻底重新构架的产品。经过三年多的长跑,Mozilla很快就要成功了:预计在2002年4月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式版本:Mozilla 1.0。
Mozilla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创造了XUL语言:一种以XML文档来描述图形用户界面的语言。XUL配合JavaScript,能够实现非常复杂的用户界面。此外还可以通过更换Skin和Locale轻松地改变界面外观和语言,通过RDF实现表现和数据相分离。
XUL使得开发高质量用户界面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Mozilla本身的界面就是用XUL写的。
为了实现用脚本语言实现不了的功能,Mozilla引入了XPCOM:跨平台组件对象模型,开发者可以开发本地XPCOM组件,供脚本调用。Mozilla本身带有丰富的XPCOM组件,可以实现如文件操作、网络、剪贴板、拖放等常用功能。 Mozilla还引入了跨平台安装技术,用户可以把基于Mozilla的应用安装到本地,避免每次下载。
此外,就对W3C WEB标准支持的广度和深度而言,Mozilla都胜过IE。
从上可以看出,Mozilla不只是一个功能完善的浏览器,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桌面应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发的应用能够跨操作系统运行(并且在不同操作系统下有着一致的界面)。微软几年前全力打击Netscape时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Mozilla为我们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笔者有丰富的Java平台、Windows平台、以及WEB应用开发经验,对.NET也有了解。在对Mozilla进行一番研究后,发现在Mozilla平台上开发应用有以下优势:
1. 当前管理软件有向B/S结构转换的趋势。由于多数用户不能完全摆脱Windows,可以把Mozilla作为统一的应用前端,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机配置,打造Windows和Linux共存的协同办公环境。
2. 现在Windows桌面还占据统治地位,从市场考虑多数软件厂商不可能专门为Linux开发桌面应用。Java、QT库虽然也可以实现跨平台,但它们的技术难度比较大,另外也缺乏B/S结构的优点。Mozilla可以打消一些软件厂商的顾虑,吸引他们开发跨平台应用。
3. 由于XUL以结构良好的XML文档描述用户界面,可以很容易地用转换程序把XUL程序转换为其它语言的代码,保护研发投资。
4. 既使把应用锁定在单一的微软平台上,Mozilla也有其优势。比如和.NET比较,首先,.NET的技术难度比Mozilla大得多,其次,.NET框架不支持Win95、Win98、WinME、WinNT,而Mozilla支持从Win95开始的全线Windows产品。和IE比较,Mozilla可以用更少的努力实现比IE更好的用户界面。虽然Mozilla没有IE的捆绑优势,但Mozilla经过精心设计,其安装程序当前还不到10M,并且是不依赖于注册表、环境变量的“绿色软件”,安装、卸载都极少出错,而IE由于和Windows结合太紧密,卸载、安装IE常会引发系统的不稳定。
5. 培训XUL开发者相对容易,可以减少软件厂商的人力资源成本。
Mozilla能极大地提升Linux的桌面竞争力,个人认为Mozilla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创新的开放源码项目。
有了好的产品还需要宣传与支持才能成功,Mozilla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是AOL,AOL拥有强大的传媒力量及庞大数量的互联网用户。如果AOL发动一场新的浏览器大战,微软必然会尝到一点失败的滋味:首先,将导致IE用户的减少(由于和微软的协议,AOL当前用的还是IE),微软“污染WEB规格”战术会受到牵制;其次,基于Mozilla平台的应用将迅速增长,为用户向Linux迁移打开方便之门。
我想再用个比喻来说明Mozilla的重要意义:
现在软件界存在一条鸿沟,鸿沟的一面是微软控制着的封闭世界,另一面是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世界。封闭世界中的许多人想到自由世界去却跨不过鸿沟。Linux在努力把鸿沟变窄,而微软却想方设法加宽鸿沟,因此鸿沟合拢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只要我们善加利用,Mozilla能够在鸿沟上架起从封闭世界通向自由世界的桥梁!
【GNOME和KDE继续完善】
GNOME、KDE是Linux下两大桌面环境,在2002年它们也有重大进步,将推出它们的重要版本:GNOME 2.0、KDE 3.0。它们都引入了不少新特性,并改善了易用性和可用性,进一步缩小和WindowsXP的差距,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桌面应用软件与工具软件加速发展】
著名的办公套件StarOffice将在2002年推出6.0版(从StarOffice衍生出的还有OpenOffice、RedOffice等),不论从本身的功能还是对微软Office的兼容来看都做得相当不错了。它们采用XML作为文档格式,相对于微软Office封闭的二进制文档格式来说有显著好处:A.更能长久地保护用户的数据;B.用户可以用非常简陋的工具编辑、查看文挡,而不一定非得装庞大的Office套件。
其它Office产品如永中Office、WPS、HancomOffice、KOffice、AbiWord等也将在2002年成长并提高可用性,成为微软Office的可选替代品。
Linux下的软件开发环境在2002年也将有显著改善,能吸引更多开发者为Linux开发应用。
Eclipse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发工具平台,由IBM发起并贡献源码,有Borland、Rational、Together等著名工具厂商参加。它是一个开发工具的运行平台,也是一个开发工具的开发平台。由于其开放性和通用性,可以包含各种插件,集成不同厂商和个人提供的工具和产品。这些工具插件将可以涵盖整个应用开发周期,可以处理各种内容:程序文件、Web内容、图形、视频…几乎你所能想象的任何东西。IBM自己的开发工具也在Eclipse平台上搭建。Eclipse在2002年中将推出2.0版。
开发工具巨人Borland已宣布了C++ for Linux战略,并有望在2002年度推出正式产品。
可以让很多Windows应用程序在Linux下运行的Wine 1.0和LindowsOS 1.0也将在2002年推出,对于一些想节约资金的用户是一个可以值得考虑的选择。
【辩证地看易用性问题】
易用性是一个系统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的重要因素,当前Linux的易用性比Windows有一点差距,但这点差距往往被人为地夸大了。
举个例子:我曾看到一些初接触Linux的用户抱怨Linux的文件目录系统比Windows的难用,事实真的如此吗?
恰恰相反,从本质上来说Windows的文件目录系统才是更难用的:
1. Windows是多根文件目录系统,把文件系统分为A:驱、B:驱、C:驱、D:驱...,没有Linux的单根目录系统直观方便,比如在图形界面方式下选择目录时要多一个选择驱动器的步骤,在命令行方式下的一些操作(如切换当前目录)也没有Linux容易;
2. Windows以"\"作为文件路径的分隔符,由于C/C++语言中把"\"看作转义符,使得许多程序员在处理Windows文件路径时都有过犯错的经历。微软新推出的C#语言也没敢改变这一规则。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对Linux易用性的指责是不公平的,由于使用习惯和对微软的盲从使得许多人把微软的产品当成了易用性的参照。
另外有一些对Linux易用性的怀疑来自于早期的一些使用感受,而没有看到Linux的不断进步。
还有一些人诟病Linux的shell操作方式,但是对熟练用户来说,shell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强大工具,对他们来说,没有shell的系统才是难用的。
随着Linux的发展,Linux在易用性上将会持续提高。
综上可以认为:2002年将是Linux桌面技术大发展的一年。希望Linux发行商们继续努力,特别是要改善产品安装的方便性(主要是适应各种硬件环境),吸引并稳定更多用户使用Linux。
在2002年,Linux将具有向微软桌面霸权挑战的空前强大实力!
(二)微软的策略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微软。在刚过去的2001年可以说是IT界的“微软年”。包括WindowsXP、Xbox等在内的众多新产品发布,.NET炒得火热,在同反垄断官司的较量中也成功地避免被分拆。在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洗脑后,微软似乎将霸权永固了。
虽然已习惯了世人的阿谀奉承,但微软自己还没有失去清醒。面对逐渐成熟的Linux的冲击,微软知道自己的霸权岌岌可危,于是采用各种策略极力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
由于微软的巨大成功,造成人们对于微软的心理劣势,微软惯用心理战来达到商业目的,并屡屡奏效。
心理战例一:舆论攻击。 微软CEO巴尔默宣称Linux为“癌症”,散布对Linux的恐惧心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Linux操作系统可以免费获得是微软的致命伤,但正是微软自己策划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免费软件运动:捆绑IE。微软CEO的攻击显然有失大家风范。
心理战例二:过分夸大自己的技术创新。
譬如微软对.NET的过度吹嘘就值得研究。C#更多的是摹仿Java,在我看来其设计中还有一些为避免与Java过于相似而变得拙劣的特性,但却当作了不起的创新,并有许多人深信不疑。号称“是革命,不是进化”的ASP.NET我觉得尤其值得我们警惕:一方面,对于熟悉HTML的开发者来说,ASP.NET没有提供很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ASP.NET把HTML元素的生成封装在了WebForms组件中,开发者不能自己控制HTML文档的细节,这样微软就可以控制.NET的实现来生成只有IE才能分辨的HTML文档,这可能是微软“规格污染”战术的一部分。
微软的心理战还包括骗人,比如:
1. 微软说:我们只做平台、不做应用,只做软件、不做硬件;
2. 为推销.NET,精心炮制“.NET比J2EE效率高28倍”的天方夜谭;
3. 微软某经理到西部某省份跟当地领导人说:我们操作系统只赚5%,你们赚95%。
心理战的例子还有:比尔.盖茨喜欢夸大一些尚不成熟的技术来使得人们对微软产生敬畏心理;雇佣一些文人撰文为微软歌功诵德...。
以上是我所观察到的一些见诸报端的心理战,暗地里进行的心理战估计也有不少。
心理战的结果是培养出对微软的敬畏、忠心、甚至一种膜拜心理,以及对微软产品的盲从。
微软心理战在中国最显赫的成果之一是:在2001年底联想PC全线预装WindowsXP事件。在此我无意对联想PC装什么系统指手划脚,因为这是联想自己的事。但从一些报道来看,联想不光自己被微软心理战攻陷,而且还成了微软心理战的代言人,积极地为微软宣传、推广产品,成为微软进行心理战的一件利器。
在这儿我想质疑联想的行为对自身利益有何好处,联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标榜的“民族产业”路线,向微软表忠心的结果必然会受到一些民族情绪浓的消费者的抵制,减少其产品销量。从“民族产业”到为微软的利益效劳、甚至于损害自己的利益,微软的心理战术不可谓不高。联想领导“拿本土企业家跟盖茨比 我们缺乏战略家”的奉承之辞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预装了WindowsXP自然电脑整机价格降不下去,于是我们看到联想抛出了抵制低价PC,以及挤压攒机商生存空间的策略,能否成功姑且不论,但至少有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妨碍就业之嫌。
心理战,是微软维持其垄断的重要手段。
【预留后路,四面出击】
由于微软需要PC硬件厂商们帮自己卖操作系统,因此虽然微软到处投资,但一直以来是不敢直接进军PC制造领域的,微软高层也多次宣传“只做软件不做硬件”。但2001年大力推出的Xbox游戏机,其配置和主流PC没有什么差别,很容易转变为一台桌面电脑,最近也传出微软有打造"家庭数码中心"(HomeStation)的计划。正积极发展的Tablet PC也能在不少场合取代笔记本电脑。
以上迹象显示,微软在为未来做准备,如果有一天Linux开始动摇微软的桌面霸权,微软极可能会大举进军PC生产。因此PC硬件厂商不要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和微软发生正面冲突,“狡兔三窟”这句中国古训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微软为推广Xbox不惜先赔上几十亿美元。
大力争抢互联网影响力。在反垄断官司缠身,还面临分拆危机的时候,仍坚持在WindowsXP中捆绑MSN Messenger,与AOL彻底翻脸。该举动也可能部分是因为意识到Mozilla的威胁。
软件方面,微软已宣布要大举进军CRM市场。对ERP市场微软也一直垂涎欲滴,但由于ERP的实施特别麻烦,微软暂时还没有大动作。
事实证明微软是个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公司,有远见的软件厂商们应该抛弃幻想,多想想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长久利益,别若干年后发现除了为微软当技术支持外没事可做了。
【教育,人才争夺与产品推销的另一种方式】
我现在能够找到三条微软在2001年加紧介入中国IT教育的消息:
1. 比尔.盖茨在上海宣布旨在培养2000名中国软件大师的“Architect2000高级软件研发主管研修计划”项目;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双方将联合推出国家职业资格信息技术双认证考试;
3. 美国微软加盟新华书店总店和辽宁出版集团共同运作的“课外工程”,为中国中小学生“量身定做”信息技术教材。
这些是微软维持其垄断优势的重要举措,但我们的主流媒体基本都在为微软鼓掌,我们的政府似乎也对此毫无戒心。
幸运的软件用户们,等着软件厂商们把你们拴在微软的体系里吧!
幸运的中小学生们,收下这“掺着麻醉剂的礼品”吧!等操作Windows已成了你们近乎本能的反应,觉得其它系统都“太难用了”的时候,顺从地向微软奉献“信息税”吧!与你们仁慈、尽责的父辈们一起赞美慷慨的比尔大叔吧!有了比尔大叔的悉心照料,你们还需要知道“窗外”有什么吗?
教育,是微软进行人才争夺与产品推销的另一种方式,并且是极有效的方式。
微软的策略还包括其它方面,以上只是一部分。比如在Linux的竞争下微软不得不采取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积极策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
对于我极力推崇的Mozilla,微软是否有好的策略能够像对付Netscape一样,将其扼杀呢?比如在IE中模仿XUL搞一个自己的实现(姑且名之为“MXUL”)来吸引开发者远离Mozilla。我觉得微软没有大的胜算:
1. 完全的开放不利于微软,如果很多桌面应用都基于XML开放标准而不是基于封闭的Windows API或.NET API,那么别人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和微软兼容的产品让用户向别的平台迁移。
2. IE体系已做得很复杂,如果要实现“MXUL”需要做大的改动,同时还要保持兼容,工作量巨大。
3. 当前微软重点是推广.NET,如果“MXUL”做成功了,那么.NET在客户端的意义会大大降低,这对微软的.NET战略不利。
微软的策略可以延缓、但不能阻止历史的步伐。随着Linux桌面解决方案的逐渐成熟并得到用户认可,微软将不得不在维持市占率和降低产品价格间作出选择。
(三)政府对策建言
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Linux廉价开放的特性对于我们的信息化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更多国人创造拥有电脑的机会;减少政府财政赤字;让企业以更低代价进行经营;缩小在软件技术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上依赖于Linux更符合我们的利益,而Linux的迅速发展也证明其能够满足我国信息化的要求。
政府行为在中国的信息化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已决定大力发展以Linux为基础的软件产业,这是从我国现状做出的非常明智的决策。北京市政府在2001年末的正版软件采购中给予了Linux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人心。
不过,在有些方面,政府仍然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助长对微软的膜拜心理】
前段时间媒体上曾有北京、上海争微软之说,如果是真的,那么政府的态度值得探讨。
微软的投资能促进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吗?诚如微软的宣传:“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是最高规格的”,这是事实,但中国软件产业的落后现状没有因此而改变,这也是事实。微软在印度的投资远不如中国,但印度的软件产业却非常发达。
在中国有着世界上少有的对微软的膜拜气氛,这可能和多数中国人迷信权威、崇拜金钱有关,当然也部分归功于微软及其代言人洗脑式的宣传。前段时间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微软排名第一,数字背后代表的意义值得我们警惕。
对微软的膜拜心理绝对不利于我们发展Linux,因为Linux和微软的利益是针锋相对的。中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我们不能限制微软的正常经济活动。但政府也不应该为微软的垄断推波助澜。政府可以帮微软打击盗版,保护它的正当利益,同时也要保护我们自己的产业利益,这样实现与微软的双赢。
如果我们迷醉于微软“帮助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公关宣传中而没有警觉,最后结果肯定是越来越深地陷入微软精心织就的罗网中。
【对信息标准进行适当控制】
北京市政府2001年末的正版软件采购结果出来后,我曾看到不少类似这样的指责:“word是全世界的文档格式标准 ”、“愚昧的政府,以后没办法和外国交换信息怎么办?”......
其实,word文档从来就不是某些人口里的标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标准的电子文档交换格式是PDF,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把word这种微软的私有封闭文档格式作为标准的。
因此,为了方便信息交换,政府应考虑组织力量开发自己的电子文档交换标准(可以参考XML等开放标准)。如怕麻烦,就采用PDF也无不可。
对重要的ICP也应进行适当引导,保证他们的网站在主流浏览器上的表现没有太大偏差(微软现在有称霸互联网的野心,这样做也符合ICP们自己的利益)。
【教育先行】
教育应该为我们自己的产业服务,应有自己的独立计划。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教育过于偏向微软体系,甚至我们看到微软有利用国家资源为自己培养产品推广者和忠实用户之嫌。希望政府能在Linux的教育上有所作为,以保证有足够的Linux技术人才参与我们的信息化建设。Linux开放源码的特性也使得它更适合作为教学之用。
(四)结语与展望
Linux与微软之争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但自由取代霸权、竞争取代垄断是历史的趋势。随着Linux桌面的不断成熟,基于Linux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毕竟大多数用户的要求是在够用的基础上尽量廉价。Linux不是泡沫,它能够切实为用户创造价值。
微软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持它的垄断利益,我们要破除垄断最重要的是消除对微软的心理劣势。
要消除“微软战无不胜”的心理。比如说微软一直想进军重要的移动运算平台--手机,但在诺基亚的狙击下微软至今没有什么作为。芬兰这样一个小国都为世界的信息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要相信我们自己也能创造历史,而不仅是历史过程的一群卑微看客。
要消除“跟着微软走才有前途”的心理。让我们看一下软件界除微软外的三家最大厂商:Oracle、IBM、SAP,Oracle、IBM是明确反对微软垄断的,SAP也是走的反微软路线:它为Linux内核做过较大贡献,并在自己的产品中优先采用J2EE架构。大软件厂商中一心一意跟着微软走的好像还没有。
中国的落后现实要求我们重视Linux,但我们与世界相比,Linux应用水平已落后很多了。从这个链接“http://counter.li.org/reports/short.php”可以看到我国Linux普及水平在世界上的大致位置。我访问的时候中国是排在第160位。我相信这些数据还是反映了大部分事实的,因为这毕竟是全世界的排序,毕竟我国在世界上并不算封闭的国家。从排序上可以看出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排除计算机普及率低的因素,拉美的Linux用户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而北欧应该已进入Linux普及期了,数字显示我们的Linux普及水平与北欧相比相差在500倍以上,而我们的人均收入只有北欧的几十分之一,这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政府应正视现实,制订并施行符合我们利益的产业政策。要致力于将Linux发展为在政府和教育领域的首位操作系统。不然我们又可能像当年“吸鸦片”一样,因为“上瘾”(使用习惯)而付出巨大代价。
Linux不会取代Windows,但是它有能力终结微软的桌面霸权,为世界提供多样化选择。虽然微软及其拥护者们极力辩护“是用户选择了微软”,但确实有大量用户是不情愿地被套在了微软的体系里,帮他们解脱出来是正义的,也是可行的。
期望本文能够鼓舞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Linux事业中来,为自己的,同胞的,乃至于全世界的信息自由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