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和Linux 撼动服务器的Windows 与Mac OS X(又名Unix)相比,Linux 要撼动桌面型的Windows 与Mac OS X可说是困难许多。操作容易(包括使用、软件安装、管理等)称不上是缔造服务器操作系统辉煌成绩的因素,但却是桌面型操作系统存亡的关键。事实上,许多服务器管理员宁愿舍去一堆操作容易的花俏功能,而就精简、指令式模式的网络、数据库、电子邮件、电话簿、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相较于 Windows ,Linux 解构、重组的方式让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在花俏(bloat )与实用(function)之间达到理想平衡状态。Unix也有这个特色,不过相较于Unix,成本是Linux 主要驱策力。我自己的“信息中心”(data center )有两个以Linux 为基础的服务器,一个做为网络服务器,一个做为数据库服务器。两个都是老旧的Pentium II,记忆空间有限。就表现成效与单纯性而言,我并没有花时间甩掉一些不必要的油脂(我并非这方面的高手),诸如没必要的demon 程序以及开机时自动下载的程序,这些大概占去七成的“重量”。由于这些Pentium II早可以丢掉回收,所以我架构的“信息中心”成本几乎是零(若不算所花的时间成本)。
在桌面型电脑世界,终端使用者、小型企业、甚至大型财团都愿意多花些钱,换取操作容易的程序,尽可能多装些必要的花俏功能,诸如 GUI 、打印机与文件共享、全域指令编写主机(scripting hosts )、省电管理、自动设定无线网络、多媒体设施等,不过不希望一下子添加太多。由Apple 的桌面型附加功能虽不足,但许多作业(不是所有作业)反而趋于简单看来,多数使用者还蛮满意功能较为单纯的OS X。
时至今日,诸如Gentoo、Xandros 等桌面型Linux ,虽然口碑响亮,广被推荐,仍然称不上“不用大脑就会”(no-brainers ),不像排名第一的OS X以及排名第二的Windows.不过桌面型Linux 早晚会经重复服务器Linux 的路线,经历当初服务器Linux 所受的煎熬,忍受初期使用者(或胆大一试者)的摸索适应期,之后雨过天青,广受服务器管理员的青睐。
桌面型Linux 的目标清楚简单:取代OS X。为达此目标,Linux 必须具备OS X的魅力与长处,一旦成功,不仅会撼动Apple 迷,同时也会对桌面型Windows 造成重击。目前不利桌面型OSX 的最大劣势在于成本。消费者愿意多花些钱购买操作容易、软硬件全包的配套产品,不过OS X搭售Apple 的硬件,远超出多数消费者的预算。许多人也许辩称,OS X的问题不在成本,而在于Windows 垄断市场,迫使许多消费者不得不因为兼容的问题而改用Windows.的确,有些人是被迫选择Windows ,之后也就被限在Windows 世界里,很难出走。以我为例,至今都还在想方设法如何处理量身订制的Visual Basic应用软件,自我拥抱Mac 之后,自此不再碰它。
多数Windows 用户靠着PC浏览网络、收发电子邮件,执行MS-Office ,看似与Windows 难分难舍,其实出走不如他们想像地困难。以我为例,在改用OS X PC 之前,靠Windows PC执行Windows XP、Outlook 、Exchange Server 、IE、微软版虚拟私有网络(PPTP)、MS -Office、 Visual Basic等程序。我想大家对“微软”的使用面不可能再多过这些了吧?
如果无法和公司网络连线,我等于死定了。OS X 10.3 (Panther )提供很好用的PPTP用户端软件,和Windows XP不相上下。就登录Exchange Server而言,OS X的内建邮件软件能够自动存取Exchange Server.我试过,表现的确不错。可惜OS X内建的日程管理程序(iCAL),无法把日程管理功能和Exchange Server 相连。不过也不是无法补救,只要花500 美元就可以享有MS Office2003 Professional提供的好处,包括Outlook 邮件收发软件以及日程管理软件。若用OS X,一样是花500 美元,却可买到OS X的Office 2004 ,程序包括和Exchange兼容的Entourage 邮件与日程管理程序(由于拥有专案导向功能,有些人可能觉得优于Outlook )。 那么浏览器呢?Apple 的内建网络浏览器Safari无法和源代码撰写的WordPress 网志撰写系统兼容,另外也无法和Opera 程序兼容。目前为止,WordPress 是我唯一的问题,为了寻求解决之道,我打算下载Mozilla.org 的Firefox ,因为每个人都告诉我,Firefox 绝对管用。除此之外,Safari表现可说是可圈可点。接下来就只剩执行Visual Basic应用程序会出现问题,不过对多数人而言,这只是小事,算不上问题,我打算用Java语言重新改写redoing 这套程序。OS X不仅是执行Java程序的好帮手,同时也是撰写Java应用程序的绝佳环境。
OS X为何会获得我的青睐?除了百分之百免费纳入X Code IDE,另外两个内建的功能也让它增色不少。
首先,OS X内建可以支持CUPS(Common Unix Printing System )的程序。目前我的做法是使用其中一个Linux box 作为打印机服务器,从Windows 转印到Linux box 上,这么做不是毫无问题。Linux 内含名为SAMBA 的技术,专门处理Windows 的文件与printer sharing ,不过设定与实际操作都很棘手。有了OS X支持CUPS,共享Linux 打印机易如反掌,根本不用动脑筋。这点让我特别满意,因为我的打印机是惠普 Deskjet 5500 照相打印机,加上iPhoto(OS X的内建照片编辑与管理程序)可以让我不用花钱添购PhotoShop 就可以编制超高准的照片。
再者,OS X内建支持 X Windows的程序。我偏好在Linux 环境执行GUI 应用程序(如Ethereal)。如果不花钱添购昂贵的X Server,根本无法在Windows 的环境下远端存取这些程序。多亏OS X内建X Server,这问题迎刃而解。
Visual Basic问题待解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既然我已转台,是否该建议其他人跟进?对我而言(其他人应该也一样),转台与否得看成本以及硬件设备。我听说未来Mac (和Rendezvous一样操作简单,无须设定)总价终究会低于Windows 系统。许多人主张光是安全条件就足以让OS X在总体投入成本(TCO )上略胜一筹(即使OS X和Windows 一样,都是黑客攻击的显著目标,大家也大可放心)。从 TCO 观点来看,OS X与Windows 各有各的优缺点,所以TCO 理应相同,那么就必须细看硬件部份。
大家可以亲自到Apple 零售商(上网或到附近的购物中心)看看,若需要行动系统,可以从Apple 八种产品中择一而栖,这本身就构成问题。Windows 笔记本电脑不下数百种,尺寸不同,形状不同,键盘五花八门,指标装置也是多到让人眼花撩乱,稳定性与持久性也都因厂牌而异。我习惯PowerBook 的触控板,但我也非常怀念IBM ThinkPad的TrackPoint,它让我手指不用离开键盘就可以改变鼠标的指标位置。虽然性能对我而言是要件,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会用到G4处理器提供的所有功能。如果Apple 提供多层次的性能供消费者选择,一如IBM、惠普、戴尔等大厂的产品,的确是好事,但Apple 并没有,而我知道原因何在。
我目用的是12寸PowerBook G4,虽然比15与17寸的PowerBook 轻,但屏幕太小,不适合看量大的文件,也不适合扫描大量的电子邮件。所以我建议至少得用14寸的屏幕(售价1 ,299 美元的iBook 标准配备),再好一点,可以选用15寸的屏幕(售价1 ,999 美元PowerBook 的标准配备)。
我可以继续写下去,不过至此大家心里应该有数,知道Apple 被硬件居高不下的售价所伤,加上OS X限用于Apple 电脑。容我提醒大家,这些都无关各位是否应该转台拥抱OS X. 是否琵琶别抱完全得看桌面型Linux 能否更胜一筹,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它成功做到了(我相信它会),Apple 会受到硬件“拖累”而陷入困境。市面上将出现琳琅满目的Linux 桌面型硬件供消费者选择,他们会找到符合他们成本与作业需求的硬件设备。毫无疑问,未来一定有公司会推出不论是外观或性能都和PowerBook (以及Apple 目前在市面上任何一样产品)一模一样的系统,只是他们贴的不是PowerBook 标签,售价也远低于PowerBook。
有些人对上述论点持怀疑态度,指出Apple 禁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能力,让它的操作系统与使用者界面自PC问世以来一直保持领先Windows 的局面。不过对微软不具信心是一回事,对生气勃勃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以及背后的拥护者(Red Hat 、SuSE、Sun 等)不具信心,可能是误判情势。他们现在虽然是处于劣势,但绝不要低估这股劣势。
现在的问题应该是,一旦Linux 飞黄腾达,Apple 该怎么办?它会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庞大娱乐事业就这么夭折吗?抑或它终将推出英特尔版的OS X?抑或(诚如我近期在专栏所写的)Apple 会和其他Unix Server 大厂(如Sun )合并,推出GNU/Linux 、OS X、Solaris 都可以执行的系统?并抢在其他*ix 桌面型问世之前推出,提供震荡波级平台,不但可撰写执行Java程序,也让Apple 技术搭上Sun 的客户便车,让Apple 得以在企业界起死回生。即便是我都得承认,上述说法有些不着边际,不过有些人看了我的专栏,回了电子邮件给我,表示会不计代价,拥有这样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