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Linux教程 - Linux资讯 - Linux环境下mp3播放程序简介

Linux环境下mp3播放程序简介

  摘要: 在windows下,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播mp3的话,可以使用WinAMP,或是jetaudio等软件。那么,在Linux底下如果我也想要听mp3,我有什么软件可以用呢?现在,就让我来为各位一一介绍吧    在windows下,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播mp3的话,可以使用winamp,或是jetaudio等软件。那么,在linux底下如果我也想要听mp3,我有什么软件可以用呢?现在,就让我来为各位一一介绍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console底下有哪些好用的mp3播放软件。       mpg123       这是一个用来播放mp3的指令,许多窗口接口的mp3播放软件都是利用这个程序来播放mp3的。下面是它的一些基本的参数介绍:     -b size 设定buffer的大小  -k num 略过前 num 个frame  -a device 设定所使用的音效装置  预设为/dev/audio或/dev/dsp  -@ file 从档案file中读取要播放的mp3文件名称列表  -z 随机播放      如果只是要单纯地播放一两首歌,或是要播放一整个目录下的歌,利用mpg123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若是要复杂一点的功能如选择多目录内的特定mp3档案,那可能写个script来执行会比较合适。       mp3blaster       mp3blaster虽然也是一个在console下执行的mp3播放程序,但是它的功能跟窗口接口的播放程序比起来可是丝毫不逊色的喔。在安装时,如果使用者使用的是libc5,那么得要先装有pthread library来可以顺利compile。如果你觉得这样子似乎有点麻烦,可以直接抓作者网页上静态连结的binary file回来安装。       程序执行后,会出现一个如上图的画面。左边是一些功能键的说明,及状态说明;而画面的右边则是要播放的歌曲清单。现在我们来实作一遍如何选歌及播歌吧。首先,我们先按F1或是1,画面会变成下图: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右边来选择mp3所在的目录,如下图所示,我的mp3都是摆在/wind/mp3/ 这个目录下。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F1或1来选择个别的档案;或是用F3或3来选择一整个目录内的mp3档案。选好之后,画面会跳回原来一开始激活的画面,如下图:       再来,只要按下Enter键就可以开始听歌了,如果想要有一些其它的选项,如随机播歌,可以按F8或8来激活。播放时,画面会显示目前播放的歌曲名称,播放的长度,以及音量的大小等信息。藉由方向键与数字键的使用,可以很方便的调整音量的大小,以及歌曲的变更与播放与否。       用惯windows后,记一堆指令可能是件很痛苦的事,现在我们就来赶快来看看有哪些好用的窗口接口mp3播放程序。       gqmpeg       这是mpg123的前端程序,让使用者可以不用为了播mp3而记了一堆参数的用法。安装的方式很简单,如果是使用Redhat的话,可以直接抓i386.rpm回来,使用如下命令:    rpm -Uvh gqmpeg-xxx.xx.-i386.rpm      就可以了,如果是使用slackware的话,抓.tgz的档案回来按照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的标准步骤应该也是容易的。不过,由于gqmpeg是使用gtk library发展出来的,使用者的计算机上要先有安装这个library才行。在安装完成后,执行gqmpeg会出现如下的画面:       乍看之下,画面似乎有点丑,不过,由面板上所显示的信息来看,应该不难看出gqmpeg功能之强大吧!按下右下角的playlist,会跳出选歌的窗口:       无论是选取整个目录,或是选取个别的歌曲都很方便。使用者还可以在mp3档案上按鼠标右键,先听为快。另外,在playlist上方的两个小按钮,一个是音量调整程序的呼叫,另一个是gqmpeg的设定画面:       在这儿,有很弹性的设定选项,如程序一开始时的预设playlist为何,播放程序窗口的大小、输出的格式等。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是SKIN的更换。这让使用者可以为程序换上不同的外皮(需先至作者网站下载),下面就是几个比较炫的skin:       x11amp       这是一个很像windows下winamp的mp3播放程序。几乎所有winamp有的功能,它也都包含了,如音波的呈现、Equalizer的使用、skin的切换、plugin的支持等。

(出处:http://www.sheup.com)


[1] 

(出处:http://www.sheup.com)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