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Linux教程 - Php - IT欲治东北痼疾

IT欲治东北痼疾

体制和管理的陈旧致使东北经济并非一“化”就灵
《信息系统工程》记者 郝燕
  2004年4月29日,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在长春召开了四城市市长峰会,四城市联合制定并签署了《东北四城市协同合作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见》,这标志着四城市联手打造东北地区经济共同体的正式启动。根据四城市的共同协商确认,四城市要在东北地区形成核心工业带、东北经济的主要增长带、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从而带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辽宁进行产业“化疗”
  在东北地区,辽宁素有“辽老大”之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整体战略中,辽宁也是一马当先。辽宁的企业信息化觉醒要早于全国的其他省份。然而,由于传统产业过于集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反映跟不上辽宁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辽宁又把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做为提升辽宁经济的又一出路。
  辽宁是以钢铁、机械、石化等为主,传统产业比较集中的省份,国家许多大型企业均在辽宁扎根。20世纪70年代末,沈阳鼓风机厂就在全国建立了第一个企业信息中心,而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沈阳沈飞集团,在同一时期也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沈飞从国内外分别引进了TQ16、VAX机和CAD软件,开始用计算机来辅助构造飞机模型。
  由此可见,辽宁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晚,可是对于像辽宁这样一个传统工业密集的省份而言,个别企业的信息化并不能实现“辽宁经济的腾飞”,无论如何,辽老大还是没有规避掉从1978年的人均GDP相当全国人均GDP水平的179%,下降到1992年的162%,2002年,辽宁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63%,远远低于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人均GDP的局面。 为了改变旧有面貌,从而尽快提升辽宁经济,辽老大把利用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提升辽宁经济,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作为了自己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前不久,辽宁启动了“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该工程是实现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已作为未来五年辽宁重点工作之一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工程将围绕辽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交通、轻工、纺织、建材和商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另一方面,辽宁也在积极地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辽宁经济的发展,据了解,辽宁目前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都在30%左右,并正在形成以沈阳软件园和大连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新型信息产业。辽宁人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兴奋中,把更多的希望寄予了辽宁的信息产业发展。
  然而,由于传统产业在辽老大的“日记”里已经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一个新兴的信息产业还不能一下子成为辽老大的支柱产业,因此,辽宁人对信息产业的过分期待也许最后会给我们的辽老大更多的伤感。
  为了强化辽沈地区的经济,辽宁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地、产品出口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总投资在800亿元;到2005年,把辽宁建成软件强省,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构筑“网上辽宁”的基本框架,为实现辽宁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跟着大哥“迈步”
  在信息化与全省经济建设方面,吉林与辽宁有极其大的相似性。在建国初期,长春就和辽宁一样成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发源地,长春一汽成为了吉林的标志型企业,而吉林的经济发展也与辽老大同样经历了由1978年的人均GDP相当全国人均GDP水平的100.5%到2002年再无什么进展的“伤感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一汽集团就已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曾经用国产DJS-G2机和符号指令编程等技术完成过生产作业计划、工资计算、材料、成本、工时的定额管理和计算汇总等管理项目,线切割机编程、格里森齿轮刀具设计等工程计算。在当时的条件下,数据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进入90年代后,一汽加速了企业的信息化探索进程,自1995年12月开始建设FAWNET至今,整个网络已完成53km光纤的敷设,80%以上的专业厂/处已通过光纤连入网内,其余的部门通过电话网联入。现在FAWNET已经在一汽集团公司总部长春市一汽厂区内的各部门中推广使用。  
  然而,吉林与辽老大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个别企业信息化建设脚步虽快,但并不能迅速提升整个大环境的经济。为了再次找回从前的感觉,吉林在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采用了“普遍培养”的企业信息化策略。如今,吉林省已确定了126家信息化试点企业,共有项目148项,涉及汽车、石化、冶金、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25项,生产过程控制41项,其他大都为管理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达20.3亿元。吉林省企业的上网率为63%,有93%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其中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占70%,销售管理信息化的占32%,采购管理信息化的占20%,库存管理信息化的占27%。有50%的重点企业应用了CAD辅助设计系统和CIMS制造管理系统。
  在积极改变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吉林省也在大力发展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截止到2002年12月,吉林省长春市光电子信息企业已发展到280家,其中光电子企业102家,主要产品200多种,软件企业178家,主要产品220多种,2002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90亿元。
  与辽宁不同的是,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吉林省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并且把电子信息产业所能创造的利润作为了吉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吉林省信息产业厅制定了吉林在“十五”期间的信息产业工作目标:实现全省软件销售能力的目标突破200亿元,使软件产业占全省信息产业总规模的比重达到28%;力争把长春和吉林市两个软件园建成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园;支持面向工商、财税、金融、证券、电信、保险、粮食等行业的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重点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产品、教育娱乐与多媒体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在信息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上,吉林与辽宁的思路如出一辙,二者均即不放弃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不错过信息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机会。
  长春市信息中心孙长进表示:“工业化的程度不同对信息化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信息化的要求就随之而产生,这样就要求必须进行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化建设对工业的带动十分明显。”
  孙长进把经济建设和信息化的发展形容成了一种“X”曲线,在工业化初期,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不大,这就好象在东北的建设初期,我们虽然采用传统工艺但是东北的业绩却一直排在全国的前面,然而,随着企业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因为传统的工艺已经暴露出很多的弱点,这样就要求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而且,这样的要求是随着工业发展的逐步加快而逐渐发展的。
粮食基地的“化改”路线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基地,也是我国的煤炭及石油的重要产地,曾经挂在黑龙江百姓嘴边的“原来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现在也难得听到。
  传统的“黑色工业”和“绿色工业”在改革开放后遇到了“麻烦”。黑龙江的信息化建设与经济之间的纠缠并不比辽宁和吉林差到哪里,唯一有点不同的就在于,黑龙江多了“黑色工业”和“绿色产业”的信息化而已。
  1999年龙丹乳业创造了“三级管理模式”,尝试着将生产成本耗费分解成5000多个指标,层层签定指标责任书,集团公司、工厂、基本车间、基本产品间建立三级成本控制体系。为实现“三级管理模式”,龙丹乳业用了一年多时间设计各种标准参数。目前龙丹乳业共有90多种产品线,每种产品都要设计5个标准配方,共500多个配方;每种配方要确定标准消耗、理论消耗的数量,涉及这些配方的还有5000多种原材料的价格。把企业每个环节的管理都定量化后,龙丹乳业才借助ERP实现了“三级管理”。现在,龙丹乳业在每天下午两点半前,就可以知道前一天计划生产的可控成本。各生产部门可以通过日计划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比及时找出当天成本变动的详细原因,然后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原材料浪费等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
  龙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改变了龙丹乳业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然而,对于黑龙江这样一个若大的省份而言,个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显得力量甚微。 黑龙江省信息中心朱凤翔则认为:“信息化的关键不是信息技术问题、也不在于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技术乃至信息技术本身是手段和工具,不是目的,关键在‘化’字上。信息化在振兴东北战略中应该具有重要地位,切入点在于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在于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果没有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信息化,有多少高级信息技术人才、有多少信息设备都没用。如果不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项目中如果不能在新老产品中增加信息技术含量,在管理中不能充分实现信息化,产品和企业就没有竞争力,还要出局。”
  在我国自然形成的几个经济带中,很难有一个经济带像东北这样,几个省份的信息化与经济、文化与产业结构如此相似的,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东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黑龙江省信息中心朱凤翔提到,东北地区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呈现一种企业信息化先于城市信息化以及产业信息化的特点,由于企业的领导以及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