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艳彬
---------------------------------------------------------
当前,在国产自主版权的操作系统这面大旗的倡导下,IT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Linux编程热潮。Linux以其源码开放、配置灵活等不可多得的优越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编程爱好者深入Linux的内核开发。笔者近来实践过一个Linux的实时化改造课题任务,积累了一点Linux内核编程的实战经验,在这里想就编译内核、增加系统调用等方面的问题和感兴趣的爱好者共做切磋。
编译内核
在Linux编程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编译内核的问题。为什么要编译内核呢?其一,可以定制内核模块。Linux引入了“动态载入模块”的概念,使用户可以把驱动程序以及非必要的内核功能代码编译成“模块”,由系统在需要时动态载入,不需要时自动卸载,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其二,可以定制系统功能。当添加某种设备时、增加系统功能时、系统暴露出缺陷需要打“补丁”时,当新版内核出现准备用来升级时,编译内核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编译内核正是Linux独有的“系统级DIY”的魅力所在!
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编译内核!
(1)安装源码
首先要确定自己Linux系统是否已安装了内核源码:
# rpm -q kernel-source
kernel_source-2.2.5-16
如果证实没有安装,则需要找来安装盘或从网上下载kernel-source-2.2.5-15.i386.rpm并安装:
# rpm -Uhv kernel-source-2.2.5-15.i386.rpm
如果是升级到新版本,则需要找来升级包(linux-2.2.16.tar.gz),自己解压安装:
# cd /usr/src
进入源码目录。
# rm -rf linux
删除以前的链接。
# tar xzvf linux-2.2.16.tar.gz
解压升级包。
# ln -s linux-2.2.16 linux
重建目录链接。
(2)配置内核
进入内核源码所在目录:
# cd /usr/src/linux
先清除多余的(一般是以前编译生成的)文件:
# make mrproper
开始配置内核(如果对各选项不是很熟悉的话,建议按回车键):
# make config
(3)编译内核
清除以前生成的目标文件及其他文件:
# make clean
理顺各文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 make dep
编译压缩的内核:
# make bzImage
编译模块:
# make modules-install
(4)装新内核
将新内核文件复制到用于存放启动文件的 /boot目录:
# cp /usr/src/linux/System.map /boot/System.new
# cp /usr/src/linux/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new
进入启动目录:
# cd /boot
给新内核建立链接:
# rm System.map
# ln -s System.new System.map
# rm vmlinuz
# ln -s vmlinuz.new vmlinuz
编辑LILO的配置文件/etc/lilo.conf ,使LILO能启动新内核:
# vi /etc/lilo.conf
在文件末加入以下部分:(后两行内容要与旧内核相应行保持一致)
image=/boot/vmlinuz.new
lable=new
root=/dev/hda3
read-only
重写LILO的启动扇区,使改动生效:
# lilo
(5)重启系统
# reboot
当重启后出现 lilo: 提示时输入新内核的标号(按TAB键可显示所有的标号):
lilo: new
OK!!boot new......
.....
一切运行正常,新内核引导成功!
以上步骤在pentium Ⅲ/64M/20G、Red Hat Linux 6.0(2.2.5-15)机上测试通过。
增加系统调用
在实际编程中,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增加或完善系统功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系统调用函数。系统调用函数通常由用户进程在用户态下调用,内核通过system_call 函数响应系统调用产生的软中断,在正确访问核心栈、系统调用开关表之后陷入到操作系统内核中进行处理。
系统调用是用户进程由用户态切换到核心态的一种常见方式。利用编写系统调用函数来直接调用了部分操作系统内核代码,也是Linux内核编程者必修之功。下面笔者以在Linux中创建一个名为print_info的系统调用函数为例,来说明如何为内核增加系统调用。
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编写系统调用函数
编辑sys.c文件:
# cd /usr/src/linux/kernel
# vi sys.c
在文件的最后增加一个系统调用函数:
asmlinkage int sys_print_info(int testflag)
{
printk(" Its my syscall function!n");
return 0;
}
该函数有一个int型入口参数testflag,并返回整数0。
2、修改与系统调用号相关的文件
编辑入口表文件:
# cd /usr/src/linux/arch/i386/kernel
# vi entry.S
把函数的入口地址加到sys_call_table表中:
arch/i386/kernel/entry.S中的最后几行源代码修改前为:
......
.long SYMBOL_NAME(sys_sendfile)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1 */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2 */
.long SYMBOL_NAME(sys_vfork) /* 190 */
rept NR_syscalls-190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endr
修改后为:
......
.long SYMBOL_NAME(sys_sendfile)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1 */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2 */
.long SYMBOL_NAME(sys_vfork) /* 190 */
.long SYMBOL_NAME(sys_print_info) /* added by I */
.rept NR_syscalls-191
.endr
修改相应的头文件:
# cd /usr/src/linux/include/asm
# vi unistd.h
把增加的sys_call_table表项所对应的向量,在include/asm/unistd.h中进行必要申明,以供用户进程和其他系统进程查询或调用。
#define __NR_putpmsg 189
#define __NR_vfork 190
#define __NR_print_info 191 /* added by I */
3、编译内核,再重启动
4、测试
编写用户测试程序(test.c):
# vi test.c
#include
#include
extern int errno;
_syscall1(int,print_info,int,testflag)
main()
{
int i;
i= print_info(0);
if(i==0)
printf("i=%d , syscall success!n",i);
}
如果要在用户程序中使用系统调用函数,那么在主函数main前必须申明调用_syscall,其中1 表示该系统调用只有一个入口参数,第一个int 表示系统调用的返回值为整型,print_info为系统调用函数名,第二个int 表示入口参数的类型为整型,testflag为入口参数名。
编译测试程序:
# gcc -o test test.c
执行测试程序:
# ./test
Its my syscall function!
i=0, syscall success!
ok!!!增加系统调用函数成功!
以上步骤在pentium Ⅲ/64M/20G、Red Hat Linux 6.0(2.2.5-15)机上测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