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Linux教程 - Linux - Linux借网络之势开花结果

Linux借网络之势开花结果



         作者:yqyang
    【前言】

      Linux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时代产物,若没有网络,恐怕没有其他方法能像网络这样,能以极少代价达到如此快速传播的功效。而Linux“开放”的本质,更和网络无所不包的“气质”不谋而合。

      1999年可说是Linux风起云涌的一年,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Linus Torvalds将其作品Linux公开以来,这个诞生在学院中的程序组,经过8年多来网络上成千上万不知名的工程师共同打造,在1999年陆续开花结果。除了国际软硬件大厂相继宣布支持Linux外,1999年Red Hat以首家Linux发展公司之姿在美国Nasdaq股票上市后,掀起了“Linux概念股”的狂潮。

      然而,对广大的个人电脑使用者来说,微软(Microsoft)的视窗仍是目前桌面电脑上最熟悉的标帜,Linux会如何以它稳定、开放、价格低廉等特质,来撼动微软称霸以久的软件世界,是2000年信息业界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

    【网络、开放源代码与Linux】

      当红炸子鸡Linux,不少人会以为它是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其实,Linux核心程序(Kernel)早在1991年就由芬兰人Linus Benedict Torvalds开发完成,当时他还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仿照传统UNIX系统的完整功能,在个人电脑(PC)上,写出一套UNIX 相容的操作系统的程序核心,负责控制电脑各部份的硬件元件、文件系统、内存管理及一般的输入输出操作,等于是让原本在大型主机上才能运行的UNIX,移植到x86的个人电脑上,“Linus 的 Unix 系统”,“Linux”的名称就这样沿用下来。 谈到Linux不能不先提一提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开放源代码是一种软件发展上的概念与作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程序开发者在公开程序时,多半不会保留程序的源代码(Source Code),后来,部分人为了商业化利益,开始将软件的程序源代码当作知识产权之一,程序源代码成了至高无上的商业机密,开启了封闭源代码时代。一直到今天,多数的商业化软件都还是封闭源代码,微软产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程序设计师Richard M. Stallman有感于封闭源代码对人类智慧结晶的戕害,他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大力倡导开放源代码的观念。Richard M. Stallman最担心的,是一些不肖厂商把人家写的程序稍加修改,就宣称这种改良过的程序是该厂商新的发明,然后继续将程序封闭起来。

      为防止这样的企图,Richard M. Stallman发明了一个所谓GNU通行公共许可证(简称GPL或是Copyleft)的授权办法,来确保源代码本身以及其所有修正和衍生程序,都必须是自由的。Copyleft是相对于著作权(Copyright)的一种戏谑式说法,同样有保障原始作者的意义,只是保障的内容不同。Copyleft允许他人在程序上作任何的修改,但也要求任何要散布程序的人,也必须把原始程序码也拿出来给人用。换句话说,如果新的程序采纳任何已被 Copyleft管制的程序片段,这新程序也就被“Copylefted”了。 Linus Benedict Torvalds在1991年依GPL的规范,将Linux核心程序公开放在网络上。从此以后,任何人都可以用收费或非收费方式来自由修改、散布Linux,只要不将其程序码封闭(close)。自此,“开放源代码”也就成了Linux操作系统最大的特色,也是其威胁其他软件业者最重要的武器,而非许多人以为的“免费”。

      Linus Benedict Torvalds的心胸并没有白费,从其公开源代码那天开始,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程序设计师,开始不分日夜、不分地区地修改Linux的臭虫(bugs)、增添Linux的功能,没有人能确实说出有多少人类的智慧结晶在上头,但经过8年多来千锤百练,造就出Linux自豪的“稳定”优势。

      Linux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时代产物,若没有网络,Linus Benedict Torvalds如何把他的源代码提供给全世界的程序设计师,还真是一个大问题,恐怕没有其他方法能像网络这样,能以极少代价达到如此快速传播的功效。而Linux“开放”的本质,更和网络无所不包的“气质”不谋而合。■


    发布人:Crystal 来自:Linux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