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操作系统为何发展缓慢
发展操作系统是一桩大事,像IBM那样强大的公司,过去企图用OS/2挑战微软的视窗也失败了。我们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实力比IBM小得多,能取得成功吗?况且我们在“七五”、“八五”及“九五”前期也在研制国产的具有自主版权的操作系统,与之相关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等其他系统软件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等中间件软件,也未取得相当规模的市场,可以说也不成功。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其可行性究竟如何?以前未取得预期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当前Linux及其所代表的Free(自由)软件为我们开发有自主产权的系统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种新的发展思路。现在的问题是应认真、客观地总结经验特别是不成功的教训,用新思路来探讨自主操作系统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在操作系统及整个系统软件的研发方面,不管是国家资助还是企业投资,都必须努力探索新思路,转变老观念。虽然讲Linux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如果主导思想有问题,照样会重蹈覆辙。笔者通过对20年来系统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研发的回顾和反思,认为存在5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未确立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指导原则。虽然在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中也对市场作了某种程度的分析,但这种分析主观意念成分比较多,即使是“九五”前两年的项目也是以产业化、商品化为目标的,实际上也缺乏有力、可行、可具体操作的措施和手段。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才去寻找用户,甚至“求 别人使用,十分被动。没有和国内主流PC厂家结成互利而牢固的联盟,造成“你攻你的关,我做我的市场 的局面,互不通气,当然就形不成市场,只有一些零星用户。没有市场,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就难于为继。
人员思想观念特别是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组还未彻底转变以适应新的科研管理及市场经营模式。总体组成员虽然几乎都是国内这方面的著名专家,但思想上受原有的科研教学体制影响很深,思路不够开阔,市场导向的观念较差,比较强调技术成果而忽略市场开拓。最终是项目的技术目标上虽然完成了,技术上有一定水平,却没有市场份额。
技术路线有偏差。下面一段话最具代表性:“对如何取得完全自主版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取的措施是:在制定规格定义时,尽可能采用现有的国际标准,不参照别人的产品;在进行设计和编码时,不允许开发人员接触相关的引进技术;在进行产品验收时,如果发现与国外技术有‘实质性相似’的问题时,采取对开发人员提出质疑的方式,确保这种‘类似’不属侵权。”思想上的片面性导致技术路线的偏差。一开始我们就片面强调自主版权而把自己的手脚和头脑束缚住了。好像什么都要自己从头做,而没有去最大限度地利用别人的成果和经验。
比如当时国际上自由软件基金会(FSF)的GNU上已经有了大量Free的软件可供参考,1992年后Linux已经开始在网上流行。我们攻关总体组一些专家为此也提出了要研究这一情况,特别是有些专题的开发实际上已参照了Linux及GUN上的Free软件,但从总体组整体指导思想上未对此引起重视,整个课题虽然集中了全国17个单位、200来位科技人员,但由于时间紧迫都忙于各自的专题,对于这么庞大的任务,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又是几乎一切从零开始,实际上是穷于应付。谈不上有更多的协调和创新,因而最终集成出来的系统,从商品化角度来说,一是脆弱,其中缺陷不少;二是单薄,所含功能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三是行动迟缓,版本升级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组织管理乏力。沿用以前老的管理模式,组织体制不能针对用户和市场需求。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态作快速反应。区区分散的人力和物力怎能和国外一些公司和单位集中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的商品开发工作相比呢?总体组虽然每三个月开一次会,但对于重大技术问题还是协调、反应不够。攻关队伍分散在全国各地,互相通气特别是深入了解很少,总体组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支队伍,虽然在最后安排了集成的计划,但实际情况基本上还只是把各自的子系统组合在一起,充分地测试、协调远远不够。
欺“软”怕“硬”。在我们国家,特别是一、二十年前,系统软件的研制只能依靠国家投入和支持。而对于这么重大而基础的系统软件的经费投入实在是太少了。相比于其他项目,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方面和其他硬件项目来说这笔投入也实在太少了。从本质上说,是不是还是见物不见人,欺“软”怕“硬”?是不是认为软件开发主要是人,中国人多,人力资源便宜,所以也就不必作大投入了呢?其实软件从研制到产品化生产到市场营销策划,其要素之一或者说最根本的要素是人,特别是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人,人的脑袋。要不,比尔·盖茨怎么能在短短十多年里一跃成为世界首富呢?Netscape、YAHOO等怎么能一夜之间身价提升百倍。
应该说,软件这一行业即使是相对IT领域的其他几个方面如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来说更需要人才,特别是有创新意识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更需要有聪明才智的人。
软件是需要高投入并具高风险的产业,特别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软件等基础的系统,它决不是靠少投入、少数人的工作就能完成的。更不能说中国人多,所以软件开发人员费用就低。现在在国外特别是在北美,从事IT特别是软件的天才奇缺,被称之为金领阶层,他们所得到的报酬比别的行业平均高出60%。许多人都纷纷改行学电脑,以便在IT行业中争得一份高报酬的工作。中国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现在的IT产业是全球性的,几乎不分国籍和地区,所以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必须从国际大环境来着眼,否则会造成人才的加速流失。
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近年来对软件行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特别是1999年半年中已围绕高科技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相应的积极措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建议,对于基础系统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的开发应该像当年两弹一星那样,集中优势,加强投入,争取在较短时间里有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软件产业能尽快有一个飞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 孙玉芳 发布人:Crystal 来自:中国计算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