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Linux教程 - Linux业界 - IBM:我们为何强调创新

IBM:我们为何强调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15:05 科学时报

  “创新或者说创造性的劳动是永不停顿的,但对现代科技企业来说,每一次创新都可能与自身转型同步进行——我们看一家石油公司,50年、100年后它可能还是一家石油公司,但对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来说,很短时间内可能就要转型很多次。”

  IBM中国研究中心(CRL)主任叶天正说:“现在科技飞速进步,抱持传统的创新思路变得非常危险。现在IBM反复强调创新这个题目,是为了激励自己从多个层面创新,努力在竞争中跑在前面。”

  叶天正博士出生于南京,1975年获美国宾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早年专注于超导体应用研究,继而专注于半导体、磁储及装配生产技术发展和生产管理,个人得到6项专利及多项公司奖赏。现在主导电子商务、普及电子作业及语文咨讯研究,对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等均有独到见解。

  记者: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科技企业,IBM一直大量产出技术成果,人们每年都热烈讨论IBM的专利统计数据,津津乐道于它是哪几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和。请问IBM在技术研发上取得这样大的成绩,“秘诀”在什么地方?

  叶天正:信息业界高速发展、日新月异。IBM始终走在科技的前端,并一直注重参与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开创性活动,博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究其原因,在于IBM凭借长期以来在研发领域“永不停顿”的巨大投入和因之取得的大量成果,在各个业务领域保持了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

  我认为,IBM的成功与辉煌来自IBM世界各地的研究部门。IBM在美国、中国、瑞士、以色列、日本、印度分别设立的8个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研究机构,这里人才辈出、专家如云,共拥有研究人员超过3000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500多人,有5位科学家曾获诺贝尔奖桂冠,4位美国国家技术学院的博士,4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位计算机学会图林奖获得者,及其它各种荣誉的获得者。他们率先将纯科学研究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带领IBM连续7年获得美国专利注册第一名。

  IBM认为,发明是创新的源泉。保障创新,一在人才,二在投入。IBM每年投资50 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过去连续12年中,IBM是全球产生专利最多的企业,共获得了超过28000项美国专利,远远超过HP、戴尔、微软、SUN、甲骨文、英特尔、苹果、EMC等公司专利数的总和。

  记者:每个人都知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后会产生经济效益,但很多人觉得把利润诉求点放到专利技术研发,总有点“鞭长莫及”的味道。请问,IBM如何“丈量”技术开发到产品盈利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促使IBM大量投入创新技术研发的原动力是什么?

  叶天正:人们在认识上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研”、“发”是合并在一起的概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都面临很多困难,要完成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与市场、客户接轨的产品、服务开发的过渡。1975年左右,IBM开始努力把研究和开发联系得更紧密。我们每年大概花至少100个人的精力,探讨技术走向,分析这种趋势对客户、整个行业、整个工业以及对我们公司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其中哪些是机会,哪些又是危机。这种预测不见得会准,但是睁开眼睛走路肯定比闭着眼睛走路好,我们尽量努力“向前看”。每年做完这个题目老总们都聚在一起,跟业绩部门展开讨论甚至辩论。记得有一年本来安排两个半小时的会议,7个小时都还不能出来。

  我们的研究工作并不以盈利为导向,而是以价值为导向。因为价值有很多方面,从技术变成一个产品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甚至增加工作能力、工作效率,都可以成为一种价值呈现形式。我们讨论项目时,通常会问做成后它的价值呈现在怎样的层次,一般只有前景很好的项目才会往下做。当然一些找不到很大价值的项目,如果我们还在学习阶段,这个方向又是策略性的方向,我们也会一直加强这个团队,考虑它更远的前景。

  IBM一直致力于改变和改善人类生活的产品开发,我们的很多创新专利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公司的CEO彭明盛提出,“创新是一种社会的——而不是技术的——现象,它源于发明与洞察力的交叉点”,这一提法赋予创新以广泛的社会意义。

  记者:2004年,IBM以全年3248项专利、平均每天8.9项的成绩,再次荣膺全球企业专利权排行的榜首。请问保持这种持续性的大量产出,IBM为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在制度、文化方面设置的主要保障又是什么?

  叶天正:IBM每年的技术展望之后,通常会得到一些大的方向上的看法,可能发现对我们的一个威胁,也可能找到一个机会。如果把威胁去掉,又能落实到技术上,得到一个能较好地帮客户解决问题的概念,我们就会着手去做。如果这个东西还有很多未知数在里面,就要组织探讨这些未知数。

  从大的方向来讲,每一年我们把整个IT行业作一个大概的分类,这种分类并没有完全依照我们现有产品——例如有一类是“信息管理”——来探讨这个题目的内容、现有的基础、可能的机遇等。如果知道一种能基本上改变现有信息处理方式的办法,我们当然要动手试探。具体立项中,对于时间长一点、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可能由两个组来探讨,每组两三个人。一个比较清楚、希望很快形成产品的题目,就放10 个人下去一口气做完。

  IBM认为,个人正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主要因素。我们为员工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和自由的研究氛围,鼓励并激发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及团队合作,因为合作既是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不同的团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个实验室有比较专注的地方,碰到同样的难题大家聚到一起碰一下。我们为员工的发明创造提供各类优厚的奖励措施,从物质奖励到荣誉奖励都有。即使在上班期间完成的专利发明,也提供奖金和奖状予以激励。

  我们努力使员工在比较枯燥的研究工作中,得到满足和幸福感。现在CRL乒乓球从早上7点打到8点。11点半发现有员工还在线上,我让他赶快下去睡觉。我们很多人周末去爬香山,星期六星期天能不开会就不开会,尽量把时间留给个人。

  记者:IBM中国研究院成立时设定研究方向给出的自由度很大,10年过去了,有没有当时想好的技术方向没有做成功,或者做到中途发现市场策略不适合而放弃的?换一个问法的话,IBM如何评价一项研究的成败?

  叶天正:一个东西成不成功要看你给出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说一定是在市场上呈现效益才叫成功的话,我们有很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从能否从中学到东西来看,“不成功”的项目其实也可算作成功。

  1998~1999年,我们就开始谈“普及运算”的题目。IBM想利用自己的强项,了解怎样让后端系统实现对普及运算的支持,其中的中间件又是什么。我们的整个策略不包括手机、掌上电脑等终端设备,而研究普及运算显然又离不开这些载体。 1999年,我们第一个推出了中文掌上电脑,研究用它为载体做移动应用,会牵扯到一些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跟后端联系,应用模式又该怎样;然后又开发了中文手写技术。今天这些技术并没给IBM带来很多商业回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太成功,但从了解技术的层面来讲,这个产品却做得非常成功!

  很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经常会产生一些比较古怪、比较有争议的创意,这种小创意和大方向冲突,有时甚至危及组织的使命。假设有一个员工跟我说,今天要做一个什么玩具,我就告诉他:IBM不做玩具,至少不做这种类型的玩具,你做了玩具也没有出路;如果说就是喜欢这个玩具,没有关系,你去别的公司或者自己开一个公司都可以,这并不是说你做的玩具就完全不好。

  总的来说,IBM领域特别广、机会相当多,个人兴趣转变了三四次,可能也不需要离开而加入别的地方。有人想到一个新的题目,跟公司的策略完全不一样,当然也很可能在将来变成一个很大的东西。在没有看准之前,你先去摸摸玩玩都没关系,可是要将它变成实物,就需要和公司好好商量。

  记者:为达到“共赢”的目标,IBM在推动开放标准和创新思维方面不遗余力,例如前不久宣布释出500项软件专利。请问,IBM对创新成果抱持怎样的使用哲学?或者说,在专利技术的使用、共享和转让等方面具体对策怎样?

  叶天正:IBM的软件开发专注中间件,很多要提供给合作伙伴做应用开发。我们做了一些应用方面的研究后,如果和合作伙伴产生冲突,出于整个业务模式的考虑就会放弃。

  CRL很早做了一个视频连接的东西,可以在动态的多媒体里嵌入一些热连接,跟其它内容连起来。我们自己认为技术上非常成功,投放市场却还太早,所以只是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还有,我们5年前就已证明,可以让人在看到一个视频,例如一个洗发精广告时,由于看中了模特的衣服外套,一点就进入到衣服介绍和销售的界面。对于这些技术成功、投入市场又早的项目,我们就利用专利保护,安心等待时机到来。

  当然,IBM在推动开放标准及创新思维方面不遗余力。我们年初宣布释出500项软件专利,供全球符合开放来源组织(OSI)定义的开放原始码软件开发者、社群或企业使用,就是希望在业界建立“专利共享”的共识,即以业界互通的专利,打造让信息科技开发者和使用者更能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藉由开放意见交换,刺激创新思维。这种开放专利的举动绝非昙花一现,未来除了继续领导专利发明之外,也会透过类似举动鼓励、保护开放标准下的创新与互通,呼吁其它业者跟进。

  实际资料也显示,IBM创新研发的焦点已更趋多元,研发成果大幅超越现今标准科技,以2004年IBM包罗万象的专利注册为例,数十项发明都和提升身心障碍人士的接触、取得能力息息相关,包括先进口语辨识、无线布来叶(Braille) 点字、网站信道以及色盲人士专用的可携式色度计等。

  记者:现在中国政府、企业和各种科研机构,也设定了“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等努力目标。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领导者,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IBM在这方面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叶天正:IBM中国研究中心自1995年成立以来,目前已有100多名研究人员。我们创造着推动人类前进的世界级的信息技术和基础科学,尤其关注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和需求。2002年,IBM将在全球实施的“青出于蓝计划” 带到中国,旨在培养中国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进入IBM奠定基础。CRL积极推进与中国一流大学的长期科研合作,就双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共同进行探索、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共同培养优秀学生。

  IBM认为,未来创新的重点层面包括技术、标准、人口统计数据、安全及隐私权、经济驱动因素、基础设施、政策、研发、技能和移动性获取等方面。我们现在确定了3个创新的重点领域,分别是医疗保健、政府及公民、工作和生活,它们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全球经济发展有尤为重要的作用。IBM承诺,将携手中国共同探索未来的创新之路。

  我们将从三大领域入手,切实推动中国社会的创新历程。在医疗保健领域,IBM将通过试点工程,帮助中国探索提供服务的新模式;在政府领域,IBM将与政府的CIO们共同协作,帮助政府提高信息安全和保密能力;在工作与生活层面,IBM将通过分享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帮助中国企业建立常青基业。

  “创新或者说创造性的劳动是永不停顿的,但对现代科技企业来说,每一次创新都可能与自身转型同步进行……对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来说,很短时间内可能就要转型很多次就。”

  “创新是一种社会的——而不是技术的——现象,他源于发明与洞察力的交叉点”,这一提法赋予创新以广泛的社会意义。 (本报记者 刘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