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阻力就是互动性与个性化服务的问题。
由于带宽的限制以及师资的限制,以及网络教育缺少面对面教授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在互动性与个性化服务方面存在严重的(如果不是致命的)弱点。
这个弱点实际上也是来自低水平、低质量的课件设计。笔者十分同意华南师大附中网校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黄秉刚老师的说法:“单纯教案题库上网,绝无出路。”
千万不要以为把一切多媒体手段都堆放到课件中,就算是“高质量”课件。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对带宽、硬件及软件环境的要求。只能起到损害效率及阻碍普及的作用。绝不要对“多媒体”走火入魔。许多时候,“简洁就是美”。有时侯,设计者甚至要想办法如何用“低科技”来取代“高科技”,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实际上,美国的教育界,还是在大量地使用录音带、录影带、纯文本内容CD光盘等非常有效的媒体。
国内有的文章嘲笑一些网校的内容使用纯文本文件,这是非常片面的。一个载有使用者所需的信息的文本文件,要比一个花花绿绿、发出声响、不断扭动、费长时间下载的空洞多媒体画面价值高得多。雇用仅仅能玩多媒体的人来主导课件的开发,是非常愚蠢的。
同时,堆沏过多的多媒体,只能延长课件的开发周期,增加维护与改进的难度,增加成本。人们在讲到教育市场时,总爱讲家庭的存款是那么多亿元,并且调查表明家长的第一位消费意愿是教育。他们以为,单凭讲一个网络教育的美好故事就可以引来财源滚滚。只有踏实的努力及优秀的产品能开创出一个健康的市场。高消费、低质量,是一种自杀性的短期行为。
面对课件互动性与个性化服务能力的设计目标,就有了软件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用武之地。
笔者的经验是,“智能课件”可以大大增强网络教育的互动性与个性化服务能力。“智能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名师专家系统”。理想的“智能课件”,就等于一个学生随叫随到的、有问必答、并且能主动分析“所属”学生的存在问题并给予针对性辅导的“名师”。
另一方面,“智能课件”还可以帮助网校的教师管理教学,分析教学问题,改进提高教育质量。
“智能课件”的设计,并不是那么神秘。实际上就是“名师授课”与“名师辅导”的仿真,课件里就含有了互动的算法,并且基于名师的智能数据库来作判断,对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于“离线”的智能课件,更应该考虑设置一种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功能,再通过“在线”上载到网校的中央数据库,然后由负责的授课老师进行个别与全面的监测与分析,并由此而采取更进一步的针对各个学生的“个性化服务”。当然,这个过程也应尽量智能化,配以适当的人工参预。这样,离线智能课件与在线网校中央智能监控系统实际上组成了一个智能网络教育系统,集成了大量的名师智能。建立第一个这样的系统是需要较大的人力投入的。但后续的改进也是不可轻视的工作。在初始设计的时侯,绝不能闭门做车,网校课件开发工程师必须与课件的用户——名师与学生一道去定义整个智能网络教育系统。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易维护性(工程师不能永远当操作者),以及将来可能的改进或扩展。
●第四个阻力是网络学习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问题。
这里面就有新的“自学/网络学习心理学”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牢房般的封闭与隔离,他很快就会企图摆脱。
解决的途径应该从课件的生动性/互动性设计、网上交流及网外交流等方面着手。
“智能课件”可以使学生减少一些孤独感,因为课件给予他或她的实时反应使他们感受到互动性,给他们的感官带来新的输入讯息,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思考。
网上交流,顾名思义就是在线的互动。“虚拟课堂”、“虚拟学校”和“虚拟社区”等就提供了这种交流的功能。从心理学的学度看,网上交流功能的设计者切勿把交流局限于课业及疑难解答,人类有多方面交流的需求。如果网校能提供多方面、多种功能的交流,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否则,就不能形成“班级”或“学校”。
网外交流是网上交流的延伸,比如说,组织某一地区的网校生与网校教师一起进行一些课内、课外活动,让他们对网上的“虚拟师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由于网外交流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建立起了桥梁,因此适当的网外交流能够大大地增强网上交流的吸引力和效果,保持网络学习的兴趣。
这里,只谈到了笔者所感到的一些当前网络教育的主要阻力。不过,也足以让我们看到,办好一所网校或一个教育网站,绝非硬件、软件、教学资源、资金、发布平台、再加上教案与题库上网、拉广告客户那么简单。
教育问题是祖国与民族前途的关键问题。我们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在前进中遇到了阻力,通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中国教育界与IT业界完全有可能在网络教育领域内走在世界的最前面。
(作者E-Mail: [email protected] )
原文参见:Chinabyte-硅谷寄语